第六十四章 渔翁之利(2/2)
然而,面对逢纪那引经据典、义正词严的说辞,公孙瓚纵有万般不甘,也无法当场翻脸拒绝。
他深知,一旦拒绝,便是会落下“不奉王命”、“不顾大局”的口舌。
这顶大帽子扣下来,他苦心经营多年的忠义之名將毁於一旦。
公孙瓚强压下胸中的怒火,深吸一口气,咬著牙,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为陛下重塑禁军威仪,乃臣子本分!只是……”
“马匹之事,是天子所需,不容瑕疵,骤然调集,恐难凑齐所需之数。二位……可否告知天子,宽限数日?待本將军命人清点、调养妥当,再行奉上?”
这番说辞,显然是意图拖延。
这完全在逢纪的意料之中。
二人来之前逢纪便已料到公孙瓚不会轻易就范,此番前来,本就是先礼后兵,施加压力。
逢纪脸上掛著笑容,拱手道:“公孙將军深明大义,体恤天子,逢某佩服!既然如此,我等便依將军所言,宽限数日。只是……討董大业,刻不容缓!天子禁军,威仪攸关!还望將军……儘快筹措!待到改日,我等再来拜会!”
“好,本將军定然会抓紧筹措!”公孙瓚几乎是咬著牙说出这句话。
逢纪与高览对视一眼,不再多言,拱手告辞,转身离开。
-------------
城內,刘辩住处。
高览从公孙瓚营地返回后,並未立刻休息,而是马不停蹄地来到了刘辩的住处。
他此行不仅带回了袁绍同意向公孙瓚索马的消息,更带来了一个沉甸甸的木匣,里面装的,正是他连日来负责督造的马蹄铁样品。
这对刘辩而言,无疑是双喜临门。
高览小心翼翼地打开木匣,取出几枚黑沉沉的铁片,呈给刘辩。
刘辩接过,仔细端详。
这些马蹄铁样品,虽不及后世工业製品那般精细,表面还带著锻打的痕跡,但形状规整,弧度贴合,钉孔位置准確,边缘也已经尽力去做了打磨处理。
以这个时代的手工锻造水平来看,已是相当难得!
显然,高览在挑选铁匠、监督打造上,下了极大的功夫。
不过效果究竟如何,还需在多匹战马身上试验之后才能得知。
至於向公孙瓚索要战马之事,则完全在刘辩与高览的预料和掌控之中。
这看似是袁绍採纳了高览的建议,实则是刘辩与高览精心策划、步步引导的结果。
从先前开始,刘辩便想到了以讖言之名索马,这是眼下他能想要唯一最简单且最有可能得到战马的方式,但是唯一的难点就在於,如何能够让这讖言变得更加可信,最起码不会让联军之中有人朝自己这个天子身上怀疑。
他与高览反覆推演,最终定下此计:借力打力,移接木!他们故意让韩融一行人在“无意”中听到那指向性极强的讖言,並让其带回洛阳。当这讖言从洛阳这个“权威”源头再次扩散开来,其可信度和影响力便大大增强!
当这讖言在联军中发酵,引起袁绍猜忌公孙瓚时,高览再適时拋出“打造白马金甲禁军”之策,並提出“向公孙瓚索要白马”的点子。如此一来,整个计划便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袁绍成了推动计划的旗手,而刘辩,则隱於幕后,坐收渔利。
眼下逢纪主动提出,则更是无意中助了刘辩一臂之力。
至於公孙瓚会不会献马?刘辩毫不担心。
在“天命”和“大义”的双重压力下,公孙瓚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
眼下,就只差最后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