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得意的赵程(1/2)
第96章 得意的赵程
翰林院的史官们,像是打了鸡血一样。
“记下来!都给老夫记下来!”
老翰林激动地鬍子都在颤抖,指著那份税收总帐,对著手底下的小史官们咆哮。
“大夏一百零三年秋,帝开海禁,兴商贸,重工匠,行新政,税入十亿七千八百万两!”
“国库充盈,前所未有!此乃万世不拔之基业!开天闢地之盛举啊!”
“另起一卷,就叫《圣君实录》,把陛下的所有功绩,一桩桩一件件,全都给我写进去!要让后世子孙,都知道我们大夏,出了一位何等伟大的君主!”
史官们奋笔疾书,一个个热泪盈眶。
能亲笔记载这样一位千古圣君的功业,是他们身为史官,毕生最大的荣耀!
国库充盈,最高兴的人,莫过於户部尚书赵程。
这几天,赵程走路的姿势都变了。
他挺著肚子,背著双手,下巴抬得老高,在皇城各部衙门之间,迈著一种六亲不认的步伐,四处閒逛。
那感觉,就像一个穷了一辈子的老光棍,突然中了头彩,揣著几辈子都不完的银票,不知道该怎么显摆才好。
他先是溜达到兵部。
兵部尚书王远正为新一批的军械预算发愁。
赵程一脚端开门,把预算单子拿过来,大笔一挥。
“加!再加三成!”
“老王啊,別给陛下省钱!”
“咱们的將士在前线拋头颅洒热血,军械必须用最好的!”
“钱不够,我户部给你兜著!”
王远当时就傻了。
然后赵程又溜达到工部。
工部尚书孙志正对著大运河的图纸喉声嘆气,石料和人工的开销,像流水一样。
赵程又是大笔一挥。
“加!预算再加五成!”
“老孙啊,这可是陛下的万世基业!”
“要修,就修最好的!钱不是问题!我户部现在,別的没有,就是钱多!”
孙志激动得老泪纵横。
赵程的心里,那叫一个舒坦。
爽!
太爽了!
想他当了半辈子的户部尚书,天天抠抠搜搜,跟各部哭穷,为了几万两银子都能跟人吵得面红耳赤。
何曾像今天这样,大手一挥,就是几千万上亿的银子砸出去!
这就是有钱的感觉吗?
太爽了!
赵程有些飘了!
但他没有忘记,这都是陛下带来的啊!
陛下圣明!
赵程哼著小曲儿,迈著四方步,一路溜达到了礼部衙门。
“哟,这不是李尚书嘛。”
赵程一眼就看到了礼部尚书李文渊,正坐在堂中,愁眉不展。
“李大人,这是怎么了?”
“谁惹您不高兴了?说出来,我老赵给你出气!”
赵程大咧咧地走过去,一屁股坐在李文渊对面。
李文渊抬头看了他一眼,长长地嘆了口气。
“赵大人,您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飢啊。”
“嘿,你这话说的。”
赵程不乐意了,“咱们大夏如今国泰民安,国库充盈,有什么事儿,能让您这位礼部尚书,愁成这个样子?”
李文渊苦著脸,挥了挥手,让左右的官员都退下。
这才压低了声音,对赵程说道:“赵大人,出大事了。”
“嗯?”
赵程也收起了玩笑的心思,凑了过去,“什么大事?”
“吴国吴国派使者来了。”
“吴国?”
赵程愣了一下。
这个名字,他有些印象。
是一个位於大夏东南方向的海外国家。
据说,这个国家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非常发达,是海上的一霸。
“他们来干嘛?进贡称臣?”
赵程问道。
在他看来,如今的大夏如日中天,四方来朝,不是很正常吗?
“要是进贡称臣,我就不愁了。”
李文渊揉了揉眉心,一脸的生无可恋。
“他们——-他们说,听闻我大夏乃天朝上国,文化昌盛,技术先进,所以,特派他们的三皇子和七公主,前来我大夏——交流学习。””
“啥玩意儿?”
赵程的眼珠子都瞪圆了。
交流学习?
这词儿新鲜啊。
说白了,不就是派人来偷师学艺的吗?
“这帮海外蛮夷,脸皮可真厚啊!”
赵程撇了撇嘴。
“老赵啊,话不能这么说。”
李文渊连忙纠正道:“这个吴国,非同一般!他们的海运,极其发达!”
“东海之上,十艘商船里,有七艘都是他们吴国的!”
“我们大夏如今开了海禁,要想將雪盐、御製典藏卖到更远的地方去,这吴国,是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一道坎!”
赵程听了,也渐渐严肃起来。
他虽然不懂外交,但户部尚书的本能,让他瞬间就嗅到了金钱的味道。
打通了吴国的商路,那意味著,国库的收入,还能再翻一番!
“所以,这一次的外交,至关重要!”
李文渊说道,“这既是机会,也是挑战!可—可我们大夏,自太祖立国以来,就禁绝海运,跟这吴国,几百年都没正式打过交道!”
“这—这接待的规格,谈判的尺度,利益的交换每一样,都没有先例可循啊!
7
“万一搞砸了,惹怒了吴国,他们封锁航道,咱们的宝船,一艘都出不去!”
“那———那开海禁的国策,可就毁了一半了!”
“可要是让步太多,丟了陛下的脸面,损了国威,我—我万死莫辞啊!”
李文渊越说越激动,越说越害怕。
赵程听明白了。
说白了,就是没经验,心里没底,怕搞砸了。
“这事儿,你跟首辅大人商量了吗?”
赵程问道。
“商量了。”
李文渊的脸垮得更厉害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