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转移成本(2/2)
“二十八亿吗?过段时间你准备五千万的现钱,送往贾卿那里,上缴国库。”刘辩直接说出了他的想法,永安宫也不会逃税,该缴纳的税赋一分不少。
钟了一下,没想到刘辩居然会这样做,永安宫可是太子府的资產,换句话来说那就是天子的资產,这也要缴纳算税吗?
“陛下,这样会不会.”钟有些小小的疑虑,这样做真的可以吗?
“都得交税,少府到时候也得拿钱给国库。”皇家资產的多寡的確决定了很多事情,比如说一旦遇到灾情国库又没钱的时候,这个时候就得拿皇家私產出来填补亏空。
和熹皇后执政期间,大汉所有州郡连续十年的天灾,流民遍地,税收体系已经完全没有根基,加上异族入侵,大汉就是拿皇家私產顶过了这最为艰难的时间,將能卖该卖的都卖了,这才让大汉没有崩溃。
他现在就是给所有人立下规矩,大汉境內所有人都得缴纳赋税,即便是皇家私產也不例外。一视同仁的缴纳“臣遵旨。”钟直接应了下来,这又不是他的钱,既然陛下有往外掏钱的打算,那他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
“造纸—.”刘辩稍稍皱起了眉头。
“不能接著分层了吗?”刘辩问向钟。
“陛下,现在的纸张质量已经接近无法满足写作需求,继续下降质量的话那印刷时肯定不行。”钟拱手说道。
“这样啊——.”刘辩敲了敲案面,思索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开始大规模生產的时候成本肯定还能降一降,但是按照现在的成本,想要大规模推广还是有点问题,更別说完全取代竹简,將知识推广开来。
“陛下,臣倒是有一个想法,只是不知道该不该讲?”钟拱手说道。
“直言便是,有什么不该讲的。”刘辩表示钟赶紧说,“洛阳的物价太高了,不管是人力成本还是物料成本都摆在那里,想要继续降低成本基本不大可能,如果將造纸的地方转移到其他地方”钟拱手说道。
陛下对於关东的態度就是此事的关键所在,陛下放不放心將这么重要的產业放到关东地带?由於地域的隔离,关东地带会不会在这件事上搞什么么蛾子?
这都是钟考虑的方面,有些事情必须得有政治方面的考量,造纸与印刷在钟看来就是关乎国本的事情,必须得在天子的掌控之中,如果落入怀有异心之人手中,这件事就会变得难以承受。
刘辩被钟这么一点,顿时明白了关键所在。
想在洛阳附近玩低成本,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先不说別的事情,洛阳的米价基本都是二百文一石,洛阳盆地养活不了这么多人,就得从各州郡输送粮食进京,运输成本在这个时代显得尤为昂贵,洛阳地区的物价不贵才有问题,而关东地区的米价也比以往贵一点,但也基本都是百文钱一石。两者一对比,人工成本可想而知。
人工成本已经这么昂贵,其他的成本自然水涨船高,在这样的环境下现在的成本已经接近极限,想要继续降低成本就得考虑去一个物价低一点的地方。
“是得搬迁!”刘辩敲了敲案面同意了钟的想法。
“也不能只在一个地方造纸,不能让造纸控制在一个地方!”
“这件事就交给你定夺,之后再將方案匯报给我。”刘辩看向钟,他只需要將合適的工作交给合適的人,眼下钟就是合適的人。
“臣遵旨。”钟应了下来。
“邮传系统那边还有多少问题?”刘辩看向钟。
邮传系统改造完成后钟也就该將这个部门的领导权交出来,现在是因为他需要一个足够信任又足够有能力的人负责邮传系统的改造,等改造完成以后钟身上也会有其他的担子,就可以將这个工作交出来让其他人去统领,没必要让钟去负责一个已经完成的工作,钟也不可能一辈子都待在永安宫。
“传递信息没有问题,对外开放方面有一点问题。”钟將问题说了出来,邮传系统最重要的就是保密,一旦驛舍对外开放,保密就成为了最大的难题,人员混杂,一旦朝廷的机密信息泄露,这个责任没有人能够担当的起。
听完钟的陈述,刘辩也有些无奈,他的想法中驛舍是承担官方招待所的职能,但现在不是未来那个人口流动高度发达的时代,官方招待所似乎就是一个赔钱的地方,尤其是邑舍的位置还在城外,前不看村后不看店的地方。驛舍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他並没有多大的人流量,道路旁边住宿终究比不上入城住宿带给人的安心。
“就先这样吧,等过两年再解决这个问题。”刘辩打算將这件事拖一拖,万一哪天就有转机了呢?
“工程器械有没有新的东西?”刘辩再次问道。
“都是些改进的成果。”钟錶示这些天並没有多少成绩,有变化的就是改进方面的问题,至於改进有没有成果,那也得衡量改进过程中的费值不值得这样做。
“嗯,农业方面的工程器械是最优先级,必须得是一头牛能够完成的耕犁。”刘辩对著钟说道。
现在的耕地並不是大家脑海里那种耕犁,现在的耕犁还是孝武皇帝时期完成的二牛抬槓法,也就是课本上有记录的耕犁,这种耕犁的特点就是两牛三人。这种耕作方式在两牛相距约七八尺的地方横放一根槓子,槓子后连接辕犁。一人在前牵牛,一人坐在槓上控制犁鏵入土深浅,还有一人在后扶持犁把。
孝武皇帝面对接连不断的天灾,发动全国力量完成了一次农业技术革新,从耕作器械的二牛抬槓以及耕作方式上的代田法完成了中国歷史上又一次农业革命。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两千多年帝制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由中央朝廷控制完成的全国性农业革命,除此之后中央朝廷既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完成这样宏伟的事业。
这种耕作方式在西南及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地方仍然可以看到,尤其是在地块狭小、坡度大的地区,农机耕作难以施展的地方,二牛抬槓的耕作方式仍在传承与延续。
而耕作方式上,孝武皇帝时期也有革新,也就是代田法,在乾旱的凉州地区率先出现,最终由搜粟都尉赵过整理上奏,中央政府进行革新以及推广。直到现代社会,代由法依旧用在某些高產作物的生產中。
农业技术的革新也带来新的利益阶层,这也是传统意义上豪强在孝武皇帝时期开始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二牛三人也就意味著只有豪强才能广泛採用这种能够增產的耕作方式,豪强在这个时代就是先进生產力的代表,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