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討论3(1/2)
午饭过后,两人又围绕著上午未完的话题继续討论。
“关於涡扇9,你有什么看法?”东吕部长询问道,“现在有观点主张涡扇9下马,而且当初引进时就有人质疑过必要性。”
林振凯回应道:“涡扇9引进的初衷是好的,旨在通过该项目引进欧洲先进的航空发动机技术,带动国內相关领域的技术提升。”
东吕部长点头表示认同:“確实,通过涡扇9项目引进了不少先进设备和关键技术。但问题在於,引进后发现其高空性能不足,无法满足原计划的战斗机需求。后来试图將其適配到强6攻击机和轰7轰炸机上。现在强6项目已取消,只剩轰7还在使用涡扇9。然而,海空军对轰7项目本身的价值也存在疑虑,正在评估是否继续推进该轰炸机项目及其配套的涡扇9国產化工作。”
林振凯接著指出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其实还有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尚未討论。当前我国航空工业的研发流程存在一个严重的弊端,航空发动机研发总是作为飞机项目的附属子项,隨飞机项目的上马而上马,飞机项目的下马也导致航空发动机也下马。这导致没有任何一款发动机能够获得持续和稳定的长期投入。现代航空发动机的复杂程度丝毫不亚於整架飞机。反观国际上成功的经验,航空发动机项目通常是独立於飞机项目单独设立和管理的,而且其启动时间通常会比配套的飞机项目提前2-3年。”
东吕部长眼前一亮:“这个观点很有见地!详细说说。”
林振凯將这个问题展开说道:“以鹰酱f-15战斗机及其动力f100发动机为例。1968年,鹰酱空军在f-15项目启动之前,就启动了『先进涡轮发动机计划』(ategg)。同年,普惠公司中標並开始f100发动机的研製。到1973年,f100已完成累计超过3000小时的严苛地面测试。而f-15战斗机项目在1972年才正式启动,那时它可以直接选用已通过充分验证的f100发动机。这意味著f-15项目避开了『飞机等发动机』的瓶颈。由於发动机和飞机是完全独立的两套项目体系,发动机的研发进度和最终成果,基本不会受到飞机项目需求变更或取消的衝击。”
他话锋一转:“反观我们的困境:发动机与飞机项目深度绑定。飞机指標变动或项目下马,发动机立刻受波及;反之,发动机滯后也会拖累飞机。二者互相掣肘。这种『飞机拖著发动机跑』的模式违背了航发研製周期长、技术门槛高的客观规律。我建议將所有航发研究所拆分重组为统一专业机构。”
东吕部长陷入沉思,房间一片寂静。片刻后,他低声说:“我会向上匯报你的意见。但你的规划里,涡扇9似乎没有位置?”
东吕部长低声说道:“我会將你的意见向上匯报的,但是在你的规划中,好像没有涡扇9的位置。”
林振凯一愣,他確实未考虑这点:“涡扇9的推力和尺寸有些尷尬。推力达不到大推力標准,尺寸却接近大推力发动机。未来三代机用它推力不足,用在歼-7上又尺寸过大。”
东吕部长皱眉:“他的规格在现在不上不下的。彻底放弃项目,前期投入就浪费了。”
更新不易,记得分享101看书网
林振凯突然想到涡扇9家族的特殊型號:“涡扇9有个衍生型號tf41,是罗罗与鹰酱艾利逊公司合作的改进型,曾竞標f-14的动力系统。tf41搭配斯贝202加力段推力可达10.5吨,艾利逊公司还有个纸面型號宣称可达11.5吨,或可用於早期三代机……”
他猛地意识到自己身份特殊,三代机的动力以及其他子系统可以由自己提供,便住了口。东吕部长也一同想到林振凯的身份,就觉得这个消息没有什么用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