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8章 几乎覆没(2/2)
若是亮明刀枪,堂堂正正比拼一番,绝不至於此。
然而,战场上哪有那么多公平与如果,以鎰称銖才是每个为將者该努力创造的条件,这个道理,邓遐並非不明白,只是內心被强烈的不甘占据著。
夜幕降临,气温骤降,北方秋风比起南方,要明显冷得多,又夹杂著来自河水的潮气,当战斗的激情消退,连邓遐都不禁打了个哆嗦,而况其他晋卒。
竭力收拢还活著的晋卒,就如张珙判断,很多晋军坚持的战斗,只凭著最后一口气与一股求生的意志、本能。
当秦军主动收回重压,很多士卒,直接便垮掉了,军心已丧,意志已墮,哪怕在黯淡的暮色中,也能看见笼罩在所有人的额头阴晦,给人一种浓郁的不详之感。
有这么一场浴血廝杀、並肩作战,邓遐勉强按捺住心头的愤恨与不满,主动找到苻硕,討论生死去留问题。
秦军虽然暂停进攻,但邓遐可不会认为,危机就解除了,或许他们,也就这一夜的喘息机会了!
也是在这个时候,邓遐与苻硕从渡河北援的晋军口中,得知了援军的情况,以及桓太尉的最新命令!
然后,不论是邓遐还是苻硕,都有种窒息的感觉。
南岸薛珍的態度很明確,他已经尽力援应,不会再抽调更多部下到北岸“送死”,他们只能等来自湖县的援兵。
等苻生领兵赶到,渡河,怎么也要到明日去了,也就是,邓、苻及北岸晋军残部,还要继续坚持,至於需要坚持的时间,没个定数。
至於桓温命薛珍传达的,要求邓遐率军,坚守北岸,保住在逗津的桥头堡,二人都是嗤之以鼻。
桓太尉在湖县大营坐享清福,哪里知道他们这些渡河將士遭遇了什么,经歷了何等惨烈与苦难,又处在何等危险境地!
而邓遐与苻硕只对视一眼,都收到了对方的意思:这等乱命!不可遵奉!
秦军这边,后撤的距离也並不算远,距离渡口只隔著三四里,几乎是贴著北岸晋军。
稍加整备之后,挨一片山林,占住道口,就地宿营。
没有营垒,没有帐篷,每个人都仅以隨身口粮、饮水进食,生一堆堆篝火,和衣臥甲,枕刀而眠..
简单匯总一番,张珙的心情也多了几分沉重,白日的廝杀,尤其是后来的短兵相接,给秦军也造成了不小伤亡。
两营粗略清点,合计伤亡八百余人,至少有五百名將士,倒在了北岸。这可是占据绝对士气、体力乃至兵力优势下的战果,只能说,绝不要小覷困兽之斗!
“多置哨卫,撒开一些,谨防晋军夜袭!”巡视完各营幢,回到中央宿地,张珙严肃地吩咐著。
抬眼望向渡口方向,暮色之下,影影绰绰的,看不清晰什么东西。不过,白日间晋军的顽抗,还是让他多了几分警醒。
稍加沉吟,又吩咐著:“再多派些夜视能力强的將士,悄悄贴上渡口,今夜不要休息,给我盯死了晋军。
如有异动,及时示警,莫让他们趁夜南渡逃了!多备火把,一旦夜战,用得上!“
“诺!”
事实证明,张珙的顾虑是有道理,晋军这边,邓遐与苻硕商量后,果断决定,连夜南渡!
至於桓温的命令,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更何况,他桓温还不是“君”!就是桓太尉,也不能让將士们留下等死,不能断了將士们求生的路!
而邓苻二人,之所以这般乾脆决心,冒险夜渡,也是察觉到了危险。
就算不提秦军如何如何,就说北岸晋军自身,也不剩多少战力了。休整一日,明日能否爬起来都成问题,莫说再与秦军血战。
唯一能够刺激晋军出动,大概也只剩下“逃生”了。而渡口本身的备船,加上薛珍送来的舟船,也给他们提供了足够的运载工具。
於是,经过一轮简练而坚定的决议后,一场紧张的“偷渡”行动,在子夜前后展开了。
最理想的状態,趁秦军无备,把仅剩的不到两千將士,全部带回南岸,这些可都是“
种子部队”啊!
然而,这註定是不可能的,以晋军此时的状態与行动力,想要悄无声息地完成偷渡,还是在秦军眼皮子底下,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晋军偷偷摸摸,行动不过一刻多钟,秦军的號角声便响彻大河北岸。
得到示警的张珙,没有任何犹豫,果断带领部下,举火南下,快速袭向渡口。此时,夜战的风险就不是第一考虑因素了,晋军果然想偷机,他就来个半渡而击!
秦军的切入,再没有遭遇任何有力的抵抗,在邓遐、苻硕的率领下,晋军残部就一门心思逃命,他们进行的,就是一场生死时速。
大乱之际,身体强壮的,没有受伤的,抢先登船的,就有南渡求生的机会。
至於剩下的、动作慢的、受伤的,就只能接受命运(秦军)的审判。而他们的下场,几乎只有一个字:死。
秦军將士早就得到交代,这场战斗,不留俘虏..
张珙的考量很简单,这些南人必难臣服,俘虏了也只是浪费粮食与看守,同时,尽数诛除,也可对晋军进一步造成震慑效果。
於是,北岸的鲜血匯聚成流,注入大河,將河水都染红了,在暗月的映照下,散发著一股深沉而残酷的味道。
而登船离岸的晋军,也不意味著就得生了,岸上,有不断来自秦军弓弩手的攻击,一轮又一轮的攒射,在飘出射程以外之前,他们就是扎堆的活靶子。
再加上船只倾覆,抑或拥挤落水的情况,在这秋夜,淹死、冻死的晋军,也难有个確切数字。
最终,连同薛珍北遣援军在內,活著回到逗津南岸的晋军將士,只有不到四百人...
连氐军在內,前前后后,足足上万晋军,永远留在了北岸。
其中,包含大量的荆州精锐,这样的损失,就是伤筋动骨,即便以桓太尉家大业大,也不是轻易承受得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