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5章 三虎相爭(2/2)
还有一股特殊状態的,符生统率的鲁阳氏军,他不管桓温如何决策,也不关心普军高层之间的爭论,就一门心思保存实力,甚至对苟秦的仇恨,都暂时压下了。
弘农一战,氏军损兵折將,死伤太惨重了,也把符生打“醒”了。他是要借桓温之力討伐苟氏復仇,同时发展部族,恢復势力。
这个过程中,卖命不可避免,但可不是这种卖法,“底裤”都要卖掉了..:..
於是,在符硕等人的建议下,符生就这么低调下来了,也免得某些晋將嫉恨,对桓温的命令依旧服从,態度上绝对无可挑剔,但具体做法,可就是出工不出力了。
比如在与秦骑小规模的斥候、探骑战中,生也曾奉令率魔下氏骑出战。若秦骑人少,那没说的,全力攻打,若人数多,那便一触即走,极力避免伤亡。
对自家氏族儿郎,符生大抵从小到大,都没这般爱惜过。也不怕对桓温没法交待,毕竟他们尽力,毕竟还是有斩获,再问就得谈谈弘农之战氏军部眾们的拼死作战、英勇尽忠了....
战事不顺,进展停滯,桓温那张威仪孔时、沉稳多智的面容下,实则也是拧巴至极,就像这僵硬、拧巴的战局一般。
直到燕国出兵的消息传来.....
消息来源於洛阳,留守的毛穆之六百里飞马加急送到,燕军的行动並未隱藏,甚至於,为免引发晋军的“误会”,其主將慕舆长卿还专门派人渡河赴洛,对毛穆之进行说明。
而对这突来的消息,桓温是又惊又疑又喜,惊的是燕国在此时出手,慕容偽想要捡便宜的心思,可谓昭然若揭,桓温可看在眼里,也始终防著,自难免因此生疑,惮其有诈。
但惊疑过后,心中又涌现出一股难以遏制的喜悦,战事僵持,桓温心中也烦躁,焦虑伤神。
虽然面上始终八风不动,保持沉稳,但桓温把局势也看得清楚,想从关中內部生变,寻觅机会,已经很难了。
关內的抗秦势力与反苟情绪,比桓温预期的,还要屏弱许多。既然关中一时指望不上,只能冀望於其他方向了。
原本,桓温是想从苟秦周边的夷狄势力著手,他可是有细作、秘使在秦国周边活动的然而,不论是朔方的铁弗,还是渭北鲜卑,还是秦陇的氏羌,哪里敌得过燕国下场的威力以及带来的影响。
即便对“慕容”这头恶虎,桓温依旧打心底忌惮不已,但在拿秦国正面关防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换个突破思路,也不无不可了。
至於以虎谋皮的风险,就当前战局而言,实在不算什么,他桓太尉本身就是头猛虎,又不可能真的放心与燕国合作,至多借其力,以突破僵持的战局罢了。
其他事情,破了苟秦,甚至仅仅打破当前战局之后,再做考虑。
至少有一点可以確认,桓温是渴望打破僵局的,燕军的突然发难,对晋军必定是有利的。嗯,只要燕军如通报的消息那般,针对秦军而来。
秋,七月二十七日,燕將慕舆长卿率领步骑一万五千,自职关西进,一路势如破竹,长驱直入,直到兵临秦国设置在职关陘西端的厄口关。
於此同时,哪怕心存异议,燕并州刺史悦綰也不敢违詔,也自太原起兵两万,顺汾水南下,兵锋直向平阳。
而燕军这一动,无异於给秦晋碰撞的烈火上,再添一抓热油,原本几乎陷入停滯、令人室息的秦普对峙战局,瞬间被打破。
一场“三国大战”,逐渐成型,甚至,將这场“秦晋交锋”,上升到奠定未来二三十年天下格局的歷史高度。
而桓温这边,在確认燕军动手,並直取河东而去后,不禁哈哈大笑,愁绪尽去。並且,晋军也隨之应变。
燕军的出击,就像一缕金芒,刺破了瀰漫在桓温北伐前路的迷雾,桓温与晋军高层,颇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此前的瞻前顾后,似乎也都有一条可以通行的解决之道了。
比如北渡河东,有燕军的牵制,桓温这边便可以节省大量兵力,在打河东这个苟秦关河防御“七寸”的同时,还能在弘农继续保持军事压力,防备来自潼关秦军的出击。
从独木难支,到双管齐下,从秦晋大战,到晋燕攻秦,形势之陡变,使得晋军的作战空间,得到极大改善。
桓温军中可不缺聪敏强干之士,又岂能不把握。於是,在紧急召开了一场军事会议后,弘农普军也迅速变动起来。
当然,湖县大营,是对抗秦军第一线,也是时刻准备与秦军决战的主力,不便大动。
但桓温依旧从各军,给邓遐补足了一万戎卒,由其统率,屯於泣津,隨时准备北渡。
一时间,原本只是南北对峙,甚至流於形式,互不相扰的大河沿岸,气氛陡然紧张起来,普军的渡河战役,仿佛一触即发。
但桓温给邓遐的军令,第一时间,仍是按捺等待,他要再看看燕军的行动,再做细致研判。
说来也颇令人晞嘘,当初还在江陵时,谈论伐秦大计,孙盛就曾秘密进言,可联合燕国,共伐苟秦,而后再一爭高下。结果被桓太尉当场拒绝,认为那有辱声名。
然而,北伐以来,不管是此前秘密遣使鄴城表明“无害燕国之心”,还是眼下发兵,配合燕军作战。桓太尉的这些作为,真可说得上是活名钓誉。
当然也可以理解,军爭之事,事关生死,哪能有那许多道德包袱?更何况,眼下可不是王师主动联合燕贼,而是秦燕二贼交攻,天赐王师破局战机.::::
桓温在给河东秦军加压,以响应燕军的同时,文悄然传令给洛阳的毛穆之,让他进一步提高警惕,防备燕国。
看起来,晋燕两军的合作,或许仅止於河东了,能否合力打进关中,很成问题。
就在確认燕国发兵河东之后,郗超便提出,可假燕军之力,攻破河东,然若使河东落入燕贼手中,其害甚大!
於晋而言,战局终於得到突破,但这场北伐战爭,却开始朝著更复杂的局面发展了。
两虎相爭,必有一伤,但三虎互咬,结果如何,就可难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