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9章 任群忠正,二次使代(2/2)
因此,秦代虽是盟友,但根本无法为对方的国家利益与军政战略,做出什么牺牲,有什么及时的响应都难。
首先一个联繫通道,就是大问题。
薛赞奉王命二次出使,目的大抵也有二,一是使节往来,加强联繫,这个盟友虽不可靠,但表面功夫总需要经营维护的,只要拓跋代国存在一日,对秦国周边的邻们,就是一种事实的牵制;
二则是给拓跋什翼键提个醒,给他讲讲代国周边的局势,比如燕国重心不断难以,越来越多的幽辽兵马、人口向河北迁徙,燕国北方日渐空虚。
还有铁弗匈奴左贤王刘务桓,近来越发不安分,屡屡启畔,他们虽是姻亲之国,望代王小心.
总之,薛赞此去,便是打算利用一点薄礼加上口舌之利,儘可能给秦国爭取多一些安全空间,至於过程如何,全看薛赞发挥,效果更不做具体期待。
薛赞此去,又是大半年的时间,也是在苟政东巡返京之前,方才回到长安。
当然,以当前的交通条件与混乱局面,每一次出塞,都比上战场更凶险,任何一点意外都可能导致生命危险,能够返回,都是极不容易,都值得表彰。
因此,当薛赞进殿拜见时,苟政少有的起身下阶,亲自將薛赞扶起,面上透著感动与关怀,重重地拍在他肩膀上:“薛卿免礼,旅途辛劳,这几日,可能歇息好?家中如何,可曾一切安好?”
秦王光环加持下,说出这样一番话,哪怕以薛赞心智见识之成熟,也不免感动,当即再拜:“多谢大王关怀,幸赖大王庇佑,此行有惊无险,家中也一切安好!”
“来人,上茶!”引薛赞落座,苟政高声道:“不,上酒,孤要亲自给薛大夫敬酒,以搞其劳,表其功!”
这份礼遇可就十分厚重,接连谦辞,但哪里能够架得住秦王的热情。苟政有戒酒令在前,只能以茶代酒,不过,他亲自斟酌酒,已然尽显尊重了。
酒水是常温,但比殿外的夏日还要热烈,烧得薛赞心头暖烘烘的。哪怕是作秀,这份礼贤重士的態度,也十分难得了,薛赞也发自內心地感激。
礼节毕,君臣各自落座,苟政这才询问起薛赞二次使代的收穫来。
再次出使,同样是险阻重重,主要是更改了路线,这一回薛赞是通过渭北,走铁弗左贤王刘务桓的地盘,带著些刺探左贤王部的想法在里边。
薛赞也是在上次使代之后,方才得知,刘务桓竟是拓跋什翼犍的女婿,此番乾脆亮明旗帜,大大方方地去,通过女婿的地盘去丈人家。
而刘务桓儼然还记得当年兵败否城的教训,虽貌似恭顺,对秦国也常怀窥探报復之心。不过,对去盛乐的使者,他虽为难一阵,终究放行了。
薛赞也就此,在刘务桓的王廷待了差不多两月,一直到今年开春,方才重新启程,前往盛乐。
进入朔方地区后,也不安稳,受到当地游牧的鲜卑部民劫掠,哪怕摆明是给代王送礼的,也未能倖免,连马匹带礼物、財货,全部被搜刮乾净。
不只被抢,还被拉去做奴隶,毕竟薛赞的隨从都可都是些健壮的军士。淒悽惨惨地当了半个多月奴隶,终於在一次部落衝突中,薛赞同剩下的几名隨从一道,杀人抢马,夺路而逃。
沿著阴山南麓,一路东奔,最后撞进贺兰部的地盘,这才安稳。这个时期的贺兰部,对代王拓跋什翼键,还是十分支持的,有了贺兰部的庇护,这才顺利抵达盛乐。
二赴盛乐,拓跋什翼键也表现得很高兴,亲自设宴宴请,还称薛赞为“代国的朋友”。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又让鲜卑少女伺候,又带薛赞去打猎,还让长史燕凤陪同。
了解薛赞在途中的经歷后,拓跋什翼键更是大怒,当场下令出兵,去討伐那支敢於劫掠奴役秦使的塞北小族,毕竟也涉及到他代王的威严。
在此事上,拓跋什翼键也觉丟脸,毕竟,让秦使看到了一部分代国的虚实,他代王的名头与威风,似乎已不能通行漠北了.....
总的来说,场面上,拓跋什翼犍对薛赞礼遇甚厚,谈及长安、谈及秦王的时候,他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比前一次更加重视。
毕竟,而今的苟秦也今非昔比了,平定张凉、吞併河陇的秦国,已称得上北方一大强权了。
然而,对薛赞提出的,关於夹击燕国的建议,拓跋什翼犍却显得很克制,轻描淡写,每每提及,便图图过去.....
..
离开盛乐之前,代王再度托臣向大王问好,言代国与燕讎隙已深,如有机会,必定南征復仇。
不过,征伐大事,还需与代国文武、鲜卑诸部贵族大臣商討再议。至於铁弗刘务桓之事,代王表示,愿意居中,调和秦国与左贤王部之间的误会。
为表歉意,代王还亲自挑选十匹白马,让臣带回,献与大王,作为回礼.....
.
薛赞述说著,沧桑的面孔上,带著一抹惭愧,似乎因未达使命而汗顏。
而苟政闻之,却是一脸平和,似乎对此毫不意外,反而微笑著劝慰道:“薛卿不必如此,你此行,已是劳苦功高,至少代王对我秦国的態度,比起当年,可有明显改善。
再者,也不是全无收穫,不是还有十匹白马嘛?对了,马在何处?”
薛赞拱手回道:“大王,还都之后,臣便已送往閒!”
微微一嘆,苟政又背起双手,淡淡然地说道:“说到底,一切还需靠我们自己,岂能指望拓跋鲜卑,为我大秦火中取栗?孤这张脸,还没有那么大!”
就在苟政以为此事到这儿就算结束的时候,薛赞又开口了,被塞北烈风吹得粗糙的面孔上,带著些喜意:“大王,拓跋鲜卑,虽收穫寥寥,但在铁弗匈奴,却有意外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