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疲秦之计(1/2)
第479章 疲秦之计
“桓温究竟给了司马勛什么好处,值得他这般卖命?”当梁州晋军的动向传至长安时,当著廷臣的面,秦王苟政忿忿不平道。
倒也没有多么气急败坏,只是有些恼火加头疼罢了。
就像秦国对外趁火打劫、横施征伐,给对手们带去的麻烦一样,仇敌们回报以同样的手段,也只寻常事务罢了。
但要完全心平气和地看待此事,也不是那么容易,对苟政乃至整个苟秦来说,这又是一次被打断发展节奏、打乱既定政策计划的意外。
以司马勛的实力,自然不足以给秦国带来什么致命威胁,但足够让秦国难受,让苟政噁心.
司马勛此番进兵动作,还是费了些心思的,出兵之事未进行大的商討,调兵遣將更是遮掩著来,力图也给秦军来个出其不意。
不过再小心,以司马勛的驭下能力以及梁州的组织能力,也难做到滴水不漏,更何况,秦国別部的密探网络,早已在梁州铺开了,別部校尉耿儼更以南郑为情报中心,將眼线直接安插在司马勛的心臟。
得益於耿儼的出色工作,在司马勛提兵北上之前,包括桓温秘密策动、支援粮械在內的消息已经从南郑发出,急传关內,向秦国示警。
这也使得梁军之来虽显突然,但苟秦这边不至於手忙脚乱,否则以当前狄道、陈仓一线的空虚,真让司马勛得逞,那对秦国来说,必是一个巨大麻烦。
就不说关中与陇南被截断会给苟秦西南局势带来的巨大变故,若是司马勛胆子大些,舍陇南而攻关內,哪怕只在扶风、略阳等地抄掠一番,带给秦国的伤害就难以计量了。
此时苟政的心情,说夸张一点,就像是吞进了一只臭虫,死不了人,就是膈应极了....
等心情稍有平復,苟政抬首,看著参与御政会议的几名大臣,见他们一个个保持沉默,不由轻轻一笑:“为何都不作话?司马勛来犯,诸君有何看法?”
邓羌的回答简洁而有力:“兵来將挡,水来土掩,如是而已!”
“两路普师加起来,也不足三万人,仅凭这点军力与实力,想要威胁我大秦,无异於痴人说梦!”已经就任快两个月的兵部尚书陈晃淡定说道。
苟武作为军方第一大佬,也揖手分析道:“司马勛此番大动干戈来犯,桓温背后策动是一方面,畏惧我大秦威胁则是另一方面。
以我秦军近年来的扩张態势,张凉、仇池更在一年之內,为我討平,司马勛坐守汉中,近在尺,岂能不禪惧?
秦晋之间,矛盾深刻,根本大敌,无可挽回,司马勛则处在直面我军第一线,陇南克定,汉中则更加突出,司马勛岂能不急?
梁州晋军此来,只是唇亡齿寒,为图自保也.....
苟武一向是具备大局观的,经他一番分析,在场秦臣纷纷頜首,同时因司马勛北犯而產生的焦躁感也淡去几分。
显然,司马勛不足为惧,这几乎是秦廷內部的共识,
御史大夫王墮,也发表他的见解:“司马勛贪鄙暴虐,滥施刑罚,在梁州越发不得人心。当年都县大战惨败,实力至今不曾恢復。
前者策应凉州,也是投鼠忌器,半途而返,此番来犯,老臣料定其也无死战求胜之心,不过冀图侥倖,意欲討些便宜,牵制大秦。
一旦兵势受挫,此贼恐怕不会久战,老臣建议,只需稳守关城、控制通道以拒之即可。
眼下武都初定,阴平更未臣服,若於此时,同司马勛展开大战,只恐陇南局势反覆....
王墮的看法,引得郭毅、任群几臣连连点头,认可不已。邓羌闻之,却不禁眉道:“御史大夫此议,是否过於保守了?”
看向邓羌,王墮不慌不忙,微笑著表示道:“以我大秦之实力,要破司马勛这两路兵马,的確不难,然若结合关中恢復现状与天下形势大局,却不得不忍让几分!
司马勛不过小疾,难成大事,大秦真正的威胁,在江陵与蓟城啊!
这两年来,桓氏谋我之心,日益昭著,秦晋之间,早晚一战,我军与桓军之间必有一场血拼,
那才是值得全力对付的大敌!”
邓羌可不是不通战略的人,听王墮这么说,对其策略,也不多言了。
苟政扫了圈眾人,也开口了,拍板道:“就依御史大夫之议,此番拒敌,以稳守却敌为主,减少消耗,寻机破之!”
“诺!”
吐出一口浊气,苟政看向苟武:“德长,大司马府对军事调度如何考虑的?”
苟武略作沉吟,平稳应道:“陇南方面,有薛强所部南征將士,控制局势不成问题。不过,既要弹压武都,稳定秩序,提防降眾反覆,还要应付两路晋军,只怕力有不足。
为实现对司马勛的防控,陈仓一线军力还需加强,那是我西南成防中枢,不容有失!
臣有意加派一支中军西进,再自略阳调临渭营进驻陈仓,保证其安全,倘司马勛露出破绽,出现反击机会,正可充实反击力量!”
对苟武的想法,苟政稍加思付,即頜首认可道:“就照此执行,中军这边,调中垒营西进。
另给秦州降制,让秦州刺史苟安做好相应动员,一旦陇南战局有变,秦州地方成防兵马当及时补上!”
“诺!”苟武从容应道。
“文明,中垒营將陈銖可是你旧部爱將,听闻此人打仗很有章法,此番孤可就看他表现了!”苟政又冲陈晃,呵呵笑道。
中垒营当年是以陈晃所部关东籍士卒流民为基础组建,並不断扩充的,这支部队“陈晃”的痕跡很浓,这几几年也一直处在关中、河东的轮成调整之中。
前者陈晃奉调回长安,中垒营也全数调回,彻底归建,此番,司马勛来袭,苟政显然有意藉此仗,对中垒营展开进一步的“中军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