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功成返国(2/2)
趁著出发前的空隙,朱晃將下辩探吏叫至身边,对这个旧部,露出亲和之色,夸奖道:“此番你表现不错,回长安后,我当为你请功,校尉不敢保证,但別部从事之职,我直接允你!”
“多谢將军!”闻言,探吏顿时大喜,感激拜道。
此时秦国別部的架构並不复杂,朱晃这个別部將军以下,分设几个主管方面事务的校尉,下设从事之职,再下便是郡县探吏,以及一些“在册不在编”的密探、军卒了。
朱晃此番,却是將之提拔到第三级別部官员,兼仇池国情报主官了,这毫无疑问是一大进步,权力、地位、荣禄都有提升,並且开始摆脱“棋子”的身份束缚了,怎能不感激。
朱晃摆摆手,一副小事一桩的样子,继续交待道:“我將返回长安,向大王復命。
接下来一段时间,下辩將是多事之地,危机四伏,你率属下,隱藏於城郊活动。记住,监视为主,保全自身,及时匯报!”
“诺!”探吏稳定心神,郑重应道。
眼看著朱晃即將起行,探吏在迟疑几许后,还是忍不住发出心头疑问:“將军,属下有一事不明,斗胆向將军请教!”
见他欲言又止的模样,朱晃轻笑道:“你是想问,我既为杨宋奴出谋划策,
助其政变,眼见其成功在即,为何急於摆脱,返回长安?”
探吏点头,拱手道:“將军明察,属下正为此事不解!”
对此,朱晃沉吟少许,面上露出一抹轻鬆而自信的笑容,悠悠道:“道理很简单,其一我不看好杨宋奴,这老氏做事不讲究,要借大秦的威风,但我手中却无更多助力给他,若陷於其手,必然麻烦:
其二,我此番前来,只为点火,而今下辩这场內乱之火已经点燃,並且將席捲整个杨氏与仇池,也该功成身退了。
而况,这是非之地,及早摆脱为好..::,
“將军英明!”闻之,探吏面露恍然,敬佩地拜道:“属下明白了!”
在天色更亮,足以看清道路之际,朱晃再无耽搁,领著几名隨从,伴著冬寒,匆匆踏上返回长安的旅途。
走得乾脆而迅速,背景则是一座混乱而动盪的下辩城,至於杨宋奴,则完全不在他考虑之中了。
甚至於,在朱晃眼中,杨宋奴脑门上已经写上了一个大大的“死”字,秦王应该可以省下一个公主了。想想年方十岁的“芮公主”,若嫁给这氏奴之孙,著实委屈了.:::
朱晃罔顾杨宋奴,毫不留念奔长安而去,但杨宋奴可想著他。
然而,等他占领公府,將杨初的妻妾、子女收押,顽敌剿除,又陆续派人弹压、招抚、联合,好不容易將下辩城局面控制住。
回过头来,他的“谋士”消失不见了,一开始还以为是实现乱战中,並派人寻找,折腾一阵子,方才醒悟,朱晃这“秦贼”是逃了!
后知后觉的杨宋奴,顿时大骂不已,自觉上当,连著秦王苟政一道,痛骂小一刻钟。真到动手之后,杨宋奴方才发现,不管是秦王,还是朱晃,给自己许的都是些“空头支票”。
那封经由別部之手,赐与杨宋奴的国书,当此之时,非但不能给他带来助力,反而是他勾结外侮的证据,他根本不敢拿出来。
怒则怒矣,骂也骂了,到最后,杨宋奴还得收拾心情,稳定下辩局势。不管怎么样,杨初都乾死了,仇池大权暂时也掌握在手中,已经没有退路了。
只能竭尽全力,扩充力量,以应对来自杨初一脉的反扑,保住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
当下辩之乱的消息传开之后,反扑迅速降临了,军於河池的杨国得知变故,
当著眾將的面,撕心裂肺地大哭一场,痛骂杨宋奴叛逆,而后誓师西进,討伐叛贼,为父復仇,拨乱反正,匡扶公室。
而在下辩北部,一直以天气原因,回师迟缓,甚至有意就地驻军等待春归的杨俊,闻听杨宋奴作乱,杨初身死之后,则是又惊又喜。
惊的是这场国变,喜的则是兄长之死,这让杨俊也看到了机会。杨初当年是怎么上位的,杨俊可是旁观者。
兄可为之,弟可效之,亦可替之!
如果没这档子事,杨俊或许还能按捺,毕竟杨初余威犹在,但形势猝然发展到这样的地步,就怪不得杨俊动心思了。
於是,杨俊也起兵,快速返回下辩,只不过嘴上叫著平叛救国,心中则盘算著夺位。心中急切,就差拿鞭子抽魔下將士了。
不过,紧赶慢赶,终究比不过杨国,毕竟河池距离更近,那是绝对的路程优势。在杨宋奴政变的第三日,杨国率领九千氏军,重返下辩。
对杨俊来说,值得庆幸的,是杨国虽先至,但由於天气严寒、將士疲惫,一时间还奈何不得杨宋奴。
而此时,下辩城內,杨宋奴正手忙脚乱,短短三两日的功夫,威逼利诱,连抓壮丁的手段都用上了,方才在城中聚集起了五千兵眾。
但是可以想见的,这些人马,守城能力尚且堪忧,湟论击破来敌了。
秦正统三年(355年),正月初一,在经过连续的赶路之后,杨俊也率军返回下辩,与杨国会师,合围下辩。
而隨著杨俊的到来,下辩的局势,就如那天气一般僵硬。
面对二杨的威胁,杨宋奴是惊恐难安,他想起朱晃所说的,杨俊、杨国叔侄不合,可以採取离间之策,但是朱晃没说如何用计啊.::::
而杨国、杨俊叔侄俩,也各怀心思,尤其是杨国,当杨俊赶到之后,他反而熄了强攻乱的心思,怕手中实力损伤。
但不管如何,不管是对杨氏,抑或仇池国来说,这个冬季,註定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