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破城(完)(1/2)
第443章 破城(完)
“谋划失败,不足过屡,我只是略想不通,究竟是哪里露出破绽,为张瑾侦知!”中军大帐中,苟雄背著手徘徊几步,不由回首看向几名秦军文武。
炭火熊熊燃烧著,光亮与热量映在所有人面庞上,都是深度参与破城准备的秦军高层,才经一次挫折,都有些意难平,乾脆召集一起,总结教训,也安抚军心。
帐中气氛却也没有过於压抑,比起此前经歷的阵仗,今夜只是劳动將士付出些体力,受点寒罢了,不算什么。
只是,失望亦或说遗憾的情绪,总是避免不了的,毕竟好机会啊!
稍显沉闷的氛围中,全程参与此事筹划、推进的姜宇开口了:“我军调度,一直紧锣密鼓,小心翼翼,军纪纠察也始终保持,走漏消息的可能不大。
问题只能出在城內,出在贾氏自身,或是其行事不秘,或许为人举报.....
,
稍顿,姜宇又补充道:“那王翼作为使者,往返城內外的次数,有些过多了!”
对此,苟雄眉头微,不由轻嘆道:“王翼却是可惜了,这是一个忠义之士!”
看向同样列席帐中的刘皋,苟雄交待道:“此人为国捐躯,其后事当悉心料理才是!”
刘皋表情鬱郁,闻言,强打精神,应道:“大都督放心,別部自有章程!”
沉吟少许,苟雄又深吸一口气,看向眾人:“接下来,为姑臧奈何?”
对此,姜宇却轻轻地笑出了声,看起来並不为此事感到焦虑。
在眾人异的目光中,姜宇解释道:“此番破城尝试虽告失利,然城中虚实,已不再朦朧一片城中军民处境艰难,姑臧府库趋於枯竭,官宦將校人心浮动,豪强右族怨气满怀.....
自困城以来,姑臧几经內乱,张璀显然是坚持不了多久了!
眼下姑臧城中民情人心,汹涌如洪水,张瑾便在拦截围堵,他堵住了贾氏这个口子,还能堵住满城人心吗?
我军围攻姑臧月余,虽未破城,但城中的军民心气已被打散了。
贾氏虽死,然其后,岂能无人?
请大都督稍候两日即可...:
“那便,再等等?”听姜宇的分析,苟雄的表情舒展许多,环视一圈,沉声道。
在苟雄的安抚下,秦军各部再度恢復到按部就班、厉兵秣马的状態,当然,新得援应,正是土气、体力恢復之际,不可能完全被动等待。
在邓羌的提议下,秦军进一步加强对姑臧凉军的攻心作战。
从翌日起,邓羌便派遣大队骑兵,穿著新换的冬装,戴著羊皮帽子,到姑臧城下耀武扬武,高呼劝降。
到开饭时间,又差人带著熟食到城下显摆,一些大胆的秦卒,甚至逼近城垣,当著城上眾艷羡的目光,吃熟肉,饮烈酒......
骨头一丟,则继续发动著心理攻势,言姑臧城中粮秣已尽,他们早晚会饿死,秦营之中却满是粮米白面,只要投降,所有人都將得到救助,吃上一顿饱饭。
当守城军官恼羞成怒,下令放箭之时,方才笑嘻嘻地策马躲开,那稀疏绵软的箭矢则仿佛在恭送秦卒一般。
隔一日,由姜宇等人手抄的几百份劝降书,被秦骑射进城中,苟雄作为秦军主帅,代表秦国明確向城中士民承诺:
凉州罪责,只在张瑾,进城之后,只诛首恶,余者不论,擒斩张瑾、开门献降者,重赏!
之前秦军劝降,也使用过类似的手段,但效果不佳,反响寥寥。但同样的策略,放在局势改易的当下,效果却是完全不同的。
正当姑臧守军,被秦军的攻心之计搞得的军心不稳、人心思变之际,秦军又出招了。
苟雄派人,拿著一份名单到姑臧城下喊话,名单上都是当前姑臧城中数得上的豪强、官僚乃至將领。
內容大意则是,秦国已知悉他们的归心与诚意,希望他们儘快动手,欢迎他们来归.....
这样的做法,无疑是把那些豪强架在火上,很明显的离间之策,但就是有用,毕竟有贾氏在前,那么谁都有可能叛变投降。
姜宇提出的这条策略很毒,可以说直接激化姑臧城中的主要矛盾,將那些人暴露在张璀面前。
並且,还不是毫无根据,贾氏在与秦军秘密勾连的过程中,可透露了太多城中绝密情报,其中自然包括哪些凉州將臣、豪右对张不满,哪些人与张有怨等等。
而秦军拿出来宣告的名单,则是在贾玄策提供情报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加工...,
当秦军使出这样的手段之后,姑臧城內那骚乱的人心,则彻底走向四分五裂,凉州上层,直接陷入相互猜忌、怀疑、戒备的收散乱状態。
若是此时秦军进攻,並拿出此前的高强度,凉军恐怕也是守不住了。
但苟雄仍旧选择等,等城中局势继续发酵,这一回,他真的很从容。
秦军按兵不动,而在城中,以张灌为首的顽敌一时间也没有大的动作。
对秦军的包藏祸心,张灌当然明白,对城中的怨气不满,对那些政敌与利益受损的豪右,他也同样忌惮。
但是,张璀却不敢贸贸然动手,即便秦军已经把“证据”送过来了,毕竟波及面太大了,甚至包括尚书令宋混一家....·
当然,不管是谁,如果真的通敌,那么张自然不会捨不得下辣手,关键在於,不比扑杀贾氏的突然,这回大伙儿可是有所防备。
张如果敢於搞清洗,那么姑臧城內爆发的就將不是內乱,而是內战了。那样,与直接把姑臧拱手让与秦军,没有任何区別。
然而若毫无作为,张璀又於心何安,那些被“点名”的豪右,又岂能安心?
但凡有个做贼心虚者,悍然发难,那乱事就不可避免了,並且可以肯定会蔓延扩大,难以收拾对张灌来说,又面临著一个两难的选择,而不管选哪条路,都是步履维艰,危机四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