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挺进中原(1/2)
第412章 挺进中原
彭姚显然没有想到,自己这个恶名昭彰的外寇,有朝一日竟成为左右凉州局势的人物,举足轻重。
除了他手中掌握的兵马,背靠苟秦与乞伏鲜卑,更因为榆中的要害位置。北则威胁武威,西则直取罕,不管是对张罐,还是对张祚,彭姚都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存在。
而面对二张的拉拢,彭姚在自得之余,也还颇为纠结,不知道助哪方为好。
如果依他当初北上之时打的口號,当然得站在张灌等人的立场,声討奸贼逆臣,还凉州以太平。
然而,真这么干,彭姚心中又不免嘀咕,他对凉州的心思与野望,瞒得过愚民,瞒不过他自己。
当初那般做,只是乱凉的手段,为消减北上的阻力,而今张氏自己都乱了,
形势变了,那立场与策略自应调整。
而基於个人的利益,彭姚显然是倾向於张祚的,就因为他德行有亏、声名狼籍,才有他发展壮大乃至吞併的凉州的机会。
若支持张、宋混等凉州的老臣重臣,真推翻了张祚,將凉州拨乱反正,只怕那些人转脸便要来对付他。
不得不说,在此事的利害上,彭姚的思路还是很清晰的。
但真支持张祚,又有些难以下定决心,毕竟张祚看起来实在太烂,与之相比,他彭姚都算是个好人了.....
於是,彭姚不出意外地选择按捺观望,与二张同时联络著,就是不表態。
至於二张,在稳住彭姚的同时,也大肆徵召役夫,扩充兵马。到四月初,张罐已於罕聚兵眾四万,张祚也在凉州境內大徵兵马,得五万余眾,发放武器,
训练备战。
这样的动员规模与深度,比当年对抗羯赵更甚之,而论对国力的损耗、民生的破坏,內战显然比外战更加剧烈。
一姑臧,一罕,凉州內部两大势力,在军事武装对抗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也越走越近。
而隨著时间的推移,彭姚的立场也愈显关键。甚至於,若非彭姚的存在,二张之间早就战开了。
因此,目前的凉州,在二张彻底撕破脸皮之后,反而陷入了一种紧张的平衡但可以想见的,这种平衡势必难以持久,凉州的局面可不是彭姚这股力量,
记住我们101看书网
就能长期制衡的。
数万兵眾的动员,代价可是不轻的,也不可能长期维持战备,光粮草消耗,
就不是二张能够承受的,更论农业生產、民生人心方面的负面影响.....
当然,如果有外力干预,比如苟秦、乞伏鲜卑,乃至吐谷浑等周遭势力,此时涉入,那凉州的局面也立时能被打破。
而鑑於凉州局势的复杂性,秦国这边最合適的选择,还是等,至少要等到局面初步明朗起来。
苟政的考虑,是要儘可能以最小的代价解决凉州问题,张氏內乱自爆,再好不过了。
同时,凉州问题也绝不只是张氏属地的问题,周边的胡部也必须综合考虑进去,从今春乞伏鲜卑发兵参与攻掠“河南”之后,苟政就再不敢大意。
在苟政看来,哪怕等凉州在內乱下打成一片废墟,而后收拾,也比陷入当地士民反抗的泥潭要好,要更有利於秦国。
便是如此,想要平凉,需要投入的国力、军力也都不是个小数目。
在关东不稳,更准確点讲,在桓温下一步北伐没个定数之前,苟政也不敢大举向西北投入,兵马钱粮调度,一举一动,都是成本,一旦动起来,就没那么容易转向了,必须谨慎。
五月初,一则消息自关东传来,立刻撩动秦国君臣的心弦。
姚襄叛反东普之时,割据许昌,向秦国投降,被苟政封为豫州刺史、平南將军的王瀆,背秦归普。
这都算不上城头变幻大王旗,而如王瀆这样墙头草的行为,更不值得惊讶,
但王瀆叛秦,儼然成为中原局势进一步发展变化的开端。
王瀆显然是被桓温的声势给嚇到了,也因姚襄兵败的速度而震惊,当普军於淮南蓄势待发,他並没有经过多少挣扎,便决定再度归晋。
许昌及其周遭地区,经过前儿年的兵祸,早已残破不堪,尤其诚桥大战后,
秦军对当地人口的大举迁徙,更使其彻底沉沦。
如果没有强大的靠山支持,根本不足以割据,当初王瀆奉命“收復”许昌,
背后也少不了殷浩在后勤上的大力支持。
回头去看王瀆的投秦决策,多少有些不理智,毕竟秦国根本不足以给他提供保护,甚至容易成为燕普的攻伐目標。
而实事求是地讲,王瀆此前反普,仅仅停留於名义上,不像姚襄,与普军天雷勾地火地干过几场,给东普造成严重的国力损失,甚至动摇其朝局。
最出格的一件事,也就是投靠秦国了。不过,在时隔数月之后,选择回归东普的怀抱,也算回头是岸了:::::
桓温这边,面对王瀆的迷途知返,也果然表现得很大度,毫无苛责之意,还遣军中从事北上许昌安抚,復其普国职衔,
而王瀆復归,也仿佛坚定了桓温继续北伐的决心,至少也算得上是个引子。
在寿春休整了近一个月后,普军再次出动。
此番,桓温分三路北伐,西路以其部將应诞加建威將军戴施为將,引军一万,北上许昌,会同王瀆所部,威胁滎阳、陈留地区。
东路以荀羡、郝曇为將,率领江北、广陵之师,北上收取徐州。
中路自是北伐普军主力,重兵云集,由桓温率领,水陆並进,北伐譙国,目標直指仍逗留在譙城舔伤口的姚襄,逮著这个穷寇追打。
当晋军的动向陆续传至长安,秦国君臣都下意识地鬆了口气,就像是等待已久的答案,终於揭晓,至少揭晓了大半。
从桓温的用兵方略,基本可以判断,他应该是打算先定中原,短时间內,当不至於谋算秦国。
而目下中原,除了姚襄残部,以及其他依附燕国的小军阀,最大的势力,恰恰是燕国。
慕容偽称帝后,燕普已成仇敌,接受姚襄投诚,又添新仇,但凡桓温渡过淮水,挺进充豫,二者之间就別想相安无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