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轮到桓公做选择了(2/2)
只是,那么多姚部健儿,都死难在淮南,姚襄首先要考虑的,是回到譙城后,如何面对他们的家人.::,
返程的道路,也是一次反思的过程。四月初六,以一种从未有过的狼狐姿態,姚襄率领残部,返回譙城。
虽无顏再见父老,但穷困之时,也只有这些追隨姚氏几十年的部眾,可以依靠。
回到譙城的姚襄,做了三件事,其一就地整备兵马军辐,其二召还徐州之师,其三再度遣使北向燕国求援,並直接派人联络坐镇丘的慕容军。
姚襄已然下定决心,一旦普军北来,他绝不与之硬碰,所剩无几的羌部儿郎,他不忍再见多死一个。
不论如何,前者燕帝慕容偽已然接受了姚襄的投降,並封其为征南將军、豫州刺史,虽然在与桓温交战的过程中,他从未打过燕国的旗帜。
但既然败北归来,也是时候打出燕国的旗帜了。姚襄甚至没有在淮北布置防御,毕竟,连徐州都放弃了。
姚襄的打算,若桓温不依不饶,而慕容军不发兵,他立刻引眾北归充州,借著燕军之力,抵御晋军。燕军不来,那便移祸中原.....
至於普军这边,动作也並没有想像中的快,淮南经过此次大战,財货损失惨重,流民数十万,地方法禁完全破坏。
桓温不得不抽出精力,进行善后处置,尤其是此番春季攻势,淮南田亩,毁於一旦,可以想见,今年必起饥荒,也需早做预备。
另外一方面,摧枯拉朽地歼灭姚逆主力,这份赫赫战功,也需向建康朝廷报捷。桓某人不矜功劳,但將士辛苦,却不得不搞赏。
事实证明,他桓公,才是大普的擎天柱臣。
当然,在这些“杂事”之外,一个战略性的问题也再度摆在了桓温面前:是否继续北伐?
虽然此前以收復中原作为目標激励士眾,但等击破姚襄,收復淮南,情势也於悄然之间发生变化。
首先是建康朝廷那边,闻桓温破羌,欣喜之时,对桓温也更加忌惮。
朝廷投入了那么多兵马钱粮,最后落得一地鸡毛,江北烽火,桓温这一出马,三两下就把姚襄打趴下了,朝廷顏面何在。
因此,在捏著鼻子对桓温及有功將士进行表功的同时,建康朝堂也隱隱传出这样的声音:淮南遭逢兵,士眾流离,黎民受难,需要时间休养恢復,再图復举.
翻译过来就一个意思,希望桓温能收束兵马,暂止北伐。此时的建康朝野,
如王羲之那般的偏安思想,已然成为主流。
没办法,数年北伐,伐了个寂寞,损失太惨重了,那么多兵马、子民、钱粮,教训太深刻了。
更何况,击败姚襄固然可喜,但桓温大军就在江北,这实在难以让人安心。
过去,桓温在荆州时,其顺流东下,朝廷怎么也有几日时间反应。
而今,水陆大军在手,若其调转兵锋,只怕方过长江,建康就得百官出迎,
拜候桓公进京了.....
最好,还是让桓温引军返回江陵,毕竟外寇已逐淮北。桓温在江淮,带给建康朝廷的压力,实在太大了!
不过,建康的心思再多,议论声再热烈,也无法直接左右桓温。他若想北伐,已经不是此时的建康朝廷能够拦得住了,甚至於,桓温要钱粮军械,还得想办法筹措供应。
击破姚襄之后,最立竿见影的一点,不论是在军中、民中,甚至就是建康朝中,桓温的声望都快速攀升,无人可比。
桓温若谨守臣节,也无人可敌,暗中下绊子也就罢了,绝不敢正面叫板。
事实上,以征服者的姿態,进入寿春之时,在那扑灭的青烟之中,桓温已然感受到北伐亦或说胜利带来的好处了。
他越发坚信,他的选择没有错,北伐才是堂堂正道,是顺天应命,王者行为乃至於,建康来使,册封其为太尉,桓温都婉拒了。建康此举背后的机心,
他岂能不知。
这才到哪儿,就开始论功行赏了。若此时受赏,加官晋爵,岂不乱其军心,
动摇將士北伐之志。
因此,表彰可以,搞军也应该,论功行赏的事情,自应到战后,还需要保持將士的饥渴感..:::
真正让桓温犹豫的,是在继续北伐上,荆州集团內部出现了分歧。
郗超等文武,在亲眼见识了淮南的残破之后,也认同建康传来的声音,认为需要偃武修文,安抚灾民流亡,待江淮有所恢復之后,再兴兵北上。在此之前,
只需守好淮河防线即可。
而这样的论调,遭到孙盛、邓遐等人的痛斥。他们认为,將士犹有余力,军辐消耗也不严重,正当趁势掩进,追剿残余,克定中原。
江淮恢復,非数年之功,难见成效,而数年之后,北方早已稳定,如燕秦者,將更加巩固,届时不是普军北伐,而是人家南征了。
因此,必须一鼓作气,打过淮河去。至於安民治政,委派官吏处置即可,如何能成为大军北伐的阻碍....
而后者,显然更加符合桓温的心意。
其中的政治意义不再赘言,就一条,连殷浩北伐,都一度收復许昌,打到充州境內,差点饮马大河,他桓温总不能连殷浩都不如吧。
因此,爭论或许有,但桓温北伐之心,还是相当坚定。然经歷这些许风波与牵扯,对其进兵,多多少少是有影响的。
至少,给譙城的姚襄以更多时间,去调整布置......
並且相比於北伐与否,对桓温来说,真正伤神费脑的,是渡淮之后,伐燕还是攻秦。
这个时期的北方,留给桓温的选择,就这么多,燕国据充州,苟秦在伊洛。
如果在江陵,那这个问题根本没有討论的空间,干苟秦没话说。
但这是在淮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