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邓羌破燕(1/2)
第383章 邓羌破燕
任何一个蓬勃向上发展的势力,都是人才辈出、精英涌现,恰如此时之燕国,进入“它”的时代,三代之积累也彻底爆发出来。
单靠一两个能臣名將,可是没法包打天下的!
而这个时期的慕容评,也绝不是一个庸才,单靠皇叔的高辈分,可没法被慕容偽委以重任,承担各种重要职责。
过去几年,在燕国大崛起的过程中,慕容评也是深入参与进去,並屡次独领一军,承担方面重任,兢兢业业,戎马傻,战功卓著。
或许在军政才干之上,慕容评远不如慕容恪、慕容霸这兄弟俩璀璨夺目,但作为一个可靠的宗室將领,他还是合格的。
关键在於,慕容评目前是一个没有什么污点的皇叔,辈分高,地位显赫,慕容偽还十分信任他。
这几年,慕容评除了当初在绎幕之战中,被二段(段龕、段勤)合力击败之后,战场之上可没有吃过什么大亏。
而此番在河內野王城,慕容评又遭遇一场顏面尽失的失败,让他灰头土脸的,两个人,吕护与邓羌,一叛將,一“秦贼”。
平心而论,吕护的叛乱,对燕国来说不算什么大事,疥癣之疾而已,只要腾出手来,
反掌可灭。
但对慕容评来说,可就不一样了。慕容恪持节奉命西征去打太原,他得以接替其位,
坐镇邮城,成为燕国南方权势最重的封疆大吏。
正是意气风发之时,到任没几日,他吕护便据城叛乱了..::
这是什么,是在打慕容评的脸,“啪啪”响的那种,慕容恪在鄴期间你吕护怎么那般安分守己?
因此,当河內叛反的消息一经传来,感觉顏面受辱的慕容评勃然大怒,並且很快徵召调度冀充一线大军,西进剿贼,誓要破城擒叛。
三万燕军,是保证对冀赵郡县治安弹压基础上,慕容评能够抽调最多的人马,其中还包括不少从郡县强征的役夫。
没办法,慕容恪西征,將燕国南方,尤其是沿河一线所屯重兵,几乎抽调一空,尤其是带走了大量精兵。
这也导致,慕容评征討吕护的三万燕军,成色严重不足,除了七八千鄴城甲士之外,
可堪一战的恐怕也就万把人。
扯旗自立的吕护,其势力自然更加薄弱,久罹兵难的河內,也无法给其提供足够的兵源、粮秣、军械支撑。
但虽无法与慕容评大军正面为敌,但收缩兵力,坚守野王,据城抗击,却也还有一战之力,吕护也是这般做的。
在拓跋什翼键围困晋阳时,七八百里外的河內郡,慕容评也在以同样办法围困野王,
並且大大方方地展开进攻。
只不过,在吕护率守军坚定防守之下,同样没能克城制胜,不得不採取困城之法。
还是那个道理,在缺乏攻坚手段的情况,想要通过正面强攻,攻取一座守备严密的坚城,绝不容易。
即便成功克敌,所付出的代价,也绝不是一般势力能够承受的,就是大国也无法面对层出不穷的攻城泥沼。
因此,攻城拔寨的过程中,必然往往伴隨著招降纳叛,而破城之后杀死所有抵抗者乃至乾脆屠城,更多也是为了对其他城镇形成震。
歷来大国征伐对抗,其胜负往往取决於一些关键城池关隘的守御,除了防守价值之外,也因为其他城邑无法左右结果。
那些普通城邑士民不会也不敢坚决抵抗,进攻方也不会浪费兵力去进行一城一邑的攻取,这是一种默契,而每当这种默契被打破之时,伴隨的都是惨烈的杀戮与牺牲。
有这样的因素在里边,可想而知,当年符健第一次西征河东之时,担任东垣令的王卓在氏军过后,组织逃难兵民对氏军粮道进行游击骚扰,是多么难得。
当时在苟军只是一个边缘人物的王卓,完全有理由投降,但他偏偏做出了最冒险的选择。
並且,为自己搏出了一片新天地,经歷过那样的艰难与考验后,王卓一跃成为苟氏集团的高官重臣,极受苟政看重。
河东郡可是苟秦治下除京兆之外的第一郡,作为其主政长官,一郡之首,王卓在秦国的地位,绝对是不低的。
书归野王问题,吕护虽据坚城挫败了慕容评的进攻意图,但他没有后方,没有援军,
能抵抗一阵子,但绝难持久,早晚得发展到“谈条件”的阶段。
而慕容评鑑於此,对野王也抱有必取之志,只是多耗费些时间罢了....:
但这並不是燕国一国的问题,当作为“友邻”的秦军悍然入场时,河內战局也必然走向另外一种结果。
七千铁骑,放在战阵上,已经是一股战略级別的机动力量了。
尤其是邓羌所率秦骑,皆是秦军精锐,战斗力强,装备精良,作战经验也丰富,在常年的战爭中,更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作战机制。
別说小小河內战场,就是规模再大一些的战爭,这样一股力量的突然投放,都可能起到左右战局的作用。
对秦军之来,慕容评也非全然无备,他的斥候布置范围还是很广的。因而,当邓羌领军出职关,倍道兼程直袭野王,慕容评还是及时做出了应对。
燕军可也是擅长玩骑兵战术的,也深悉其短,於是慕容评直接下令各部,就地坚垒结阵,以御秦军。
同时又將营中的三千骑拉出去,游弋在外,作为牵制,一旦秦军露出破绽,即配合野王城外主力將来犯秦军歼灭。
秦燕两军之间,交手也有过几次,但这一次,是秦军在骑兵数量上,第一次压过燕车,绝对数量上的优势。
慕容评的应对布置,也算中规中矩,包括在各部兵马的调度安排上,基本將他多年领军经验都发挥出来了,也的確对邓羌起到了威作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