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谋算(2/2)
二则,王猛已经侵害到他们的利益,甚至已经骑到他们的头上了,王猛在各郡拿下的官吏,可有不少经吏部安排、经杨间提拔的人才。
脸被打了,团结在身边的枝枝被砍了,怎能沉默不语,怎能不反击。
三则,出於一种极其寻常的嫉妒心理,他杨筒自追隨苟政以来,一向忠心耿耿,不说功勋卓著,功劳苦劳总是有一些。
他尚无爵赏,王猛这个后来者,凭什么成为十八侯伯之一。杨间虽然不像那些骄兵悍將心里藏不住事,但心中確確实实就是这样认为的:大王不公。
基於此,杨间有足够的理由,针对王猛进行一些操作,更何况,去年因为他的“乾亲”郑县杨氏被王猛一番炮製,二者之间本就有嫌隙。
不过杨间也的確善谋,並没有莽撞行动,此番,趁著王猛大规模纠弹地方,
千下一系列犯眾怒的事情之后,终於决定动手。
而发动之前,他要儘可能地得到丞相郭毅的支持。杨间早就察觉了,郭毅虽面上提倡团结融洽,但对王猛及其做法,绝对是有不满的。
王猛的出现,与他的政风,首先侵犯,就是郭毅这个丞相才是。而如能得到郭毅的支持,那么事情便成了一半。
郭毅在秦国政坛的影响力,可是非同凡响的,且不说那由其主导建立的行政官管理体制,就冲他“国丈”的身份,便是一项最大的保障。
此时,终於从郭毅那老谋深算的面庞上见到一抹兴趣,杨间郑重拜道:“丞相,下官听闻,王猛巡察各郡,动輒以国法拿人,然大秦国法,岂是他王猛一人说了算?
他所言法,究竟是我大秦的法,还是他王猛的法!”
杨间这番话,当真诛心了,但说的,也恰恰是一个事实。到目前为止,秦国还没有正式出台一部律例法条,所谓秦法,也只是在汉魏普的基础上,刪刪减减,缝缝合合。
而到了具体执行时,看的则是执法者解读与使用,到了王猛手上,也难免呈现出一种,他说你违法犯罪,你就违法犯罪,即便能罗列出符合常识的罪行来。
“你打算如何做?”终於,郭毅的口风鬆动了,这么问道。
闻问,杨间內心生出一股热切,他没法不激动,甚至有种热泪盈眶的感觉。
让郭毅这只老狐狸鬆口,实在太不容易了。
迎著郭毅沉静的目光,杨间郑重其事地说道:“绝不能再放任王猛如此肆意了!
朝中眼下对其不满者大有人在,其中不乏功臣宿旧,下官欲联合眾僚,一齐向大王进諫,请罢王猛,还长安內外一片安寧!”
很多政治斗爭,並没有多么复杂,也没有那么多阴谋诡计、纵横拽闔,有的只是亮明车马,朴实无华。
而在杨间看来,当满朝充斥声討之声时,以秦王的从諫如流,恐怕也不得不考虑眾情,哪怕他心里不乐意,总得考虑朝堂的和谐,人心的安定。
要知道,苟政时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话:稳定压倒一切!
为一“幸臣”,破坏朝廷的政治稳定,使群臣离心离德,这样的蠢事,以秦王之英明睿智,想来是不会做的。
更何况,他们也不是单纯针对王猛,而是切实结合国情、民心,全面考虑,
为大秦军政的稳定与健康著想.....
杨间的居心,几乎为郭毅一眼看破,注视著他严肃的面孔,郭毅在认真思考过后,却缓缓摇起了头:“不妥!此举不妥!”
“为何?”杨间眉毛上挑。
郭毅沉声道:“此举无异於逼宫,大王个性刚强,岂是受迫之君?”
杨间:“如不让大王知眾情之汹涌,如何使大王改弦更张?”
“改弦更张,要言之有物!”郭毅悠悠说道:“王猛深受大王信任,其所作所为,背后若无大王首肯与支持,他岂能无所顾忌?
你要想明白,究竟是想对付王猛,还是要对抗大王?
闻其言,杨间面上一凛,立时严肃起来,紧皱著眉头道:“丞相所言有理,
敢请指教!”
郭毅恢復了平和之態,语气沉稳地说道:“大秦也该出台一部法典,作为管理臣民的依据,而不当让人任意解释利用。
御史台官署设置及权责,也应当更加清楚明確,其监察纠弹,该有理有据,
而非凭个人意愿与命令。
还有,一次拿下这么多官吏,是否罪证確凿,其中是否有疑误,是否有值得商榨的地方?
地方上少了这么多人,可曾耽误公务,可曾引发混乱,可曾造成损失?
那些被杀的职吏,何以杀之?难道不当依法惩处?其中可有衔私恨,报私仇之处?
隨著郭毅一番娓娓道来,杨间那绷紧的面孔松展开来,注视著郭毅那淡定的表情,心头则感慨异常,情绪別提有多复杂了。
郭毅这番指点,没一句提王猛,但句句不离王猛,並且全然一副就事论事的態度,但其中的厉害之处,杨间却能真切地感受到。
玩政治,需要自己学的,似乎还很多,比起郭毅这番指点,自己的考虑实在简单了,计划太粗糙,方式太直白。
“下官明白了!”怀著一种积极热切的心情,杨间再拜,而后便退出去了。
接下来,他是有的忙了,但不论如何,针对王猛,还得他杨间带头衝锋,否则无法成势。
至於郭毅,此番能得到其首肯,甚至出主意,已经是极大的突破了。
而在杨间消失在视野之后,郭毅的眉头又紧紧地锁了起来,眼神深处疑虑重重。他当然不喜欢王猛,但这杨间,在他看来,却是越发不知轻重,不知何所处了?
寒门就是寒门,也就这点见识了......不过,利用杨间,试探一下苟政,总还是可以的。
不知何时起,有一道流言在长安宫室內外传扬,说秦王欲以王猛为宰相,掌国政,治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