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如果打过长江去?(2/2)
纵是將军,真如苏峻一般,打进建康城,朝廷其他州军且不论,仅江陵之桓温,將军可曾想过如何应付?
恕在下直言,建康於將军这样的北方英雄来说,是死地,是灾祸之所,切莫被那繁胜景所惑!”
“举兵南下,断不可取!”说著,权翼又严肃地强调了一遍。
权翼一番纵论,让姚襄沉默不语,过了好一会儿,方才面带欣赏地感慨道:“子良所言,足见识略,更显忠直,是真心为我所谋,襄在此感激不尽!”
“將军言重了!为主所谋,乃人臣本分!”权翼当即表示谦虚道。
一番交流下来,升腾的怒气也渐渐平復,姚襄收起了怨之意,缓缓说道:“子良之虑,我並非不明白,只是我將士部眾,已流落至斯,总要思考一个出处...:..”
对此,权翼又认真思吟几许之后,拜道:“將军,以在下浅见,目前唯有暂行按捺屯田积穀,训礪精兵,休养生息,恢復实力,以待时变。
殷浩毕竟掌握朝廷大权,纵然再不满,还请將军稍加忍让,直接与其敌对,非智者所为。再者,也需为质与寿春的兄弟安危著想..:...
“殷浩!”闻言,姚襄嘴里不由念叻著,那张带有几分沧桑的面孔上,流露出少许复杂的情绪,道:“兄长劝我忍耐,王亮也劝我忍耐,你还劝我忍耐。
忍!忍!忍!忍到何时方休?”
看著姚襄,权翼心中暗嘆,这位主公,有足够的文韜武略,更有让人为之效死的个人魅力,唯有这性格意气,让人无奈。
此前所歷挫折,固然让姚襄掩去了不少锋芒,但骨子里,他仍旧是一把锋利的钢刀,
过刚则易折啊。
若是学不会审时度势,能屈能伸,早晚还要吃大亏..:::
权翼心中暗暗感慨著,思虑著,只一会儿,深吸一口气道:“將军或可给谢公(谢尚)去信一封,请他居中说和。
另备些財货、礼物,送往寿春,给殷浩赔礼致歉,再收买他魔下僚属,有他们为將军说话,或许也能改善关係!
王瀆北上许昌,將军可遣一师从旁策应,以示忠诚..:::
“呵呵.....”姚襄哼唧了两声,没多话,但仿佛有一句肯定的回答在权翼耳边迴响。
见状,权翼凝眉,沉思几许,又提出一个建议:“若殷浩这边路走不通,將军或可遣使往江陵,表明投附之意。
前者將军邀桓温举兵,共伐关中,虽未缔成同盟,但联繫尚在。晋廷內部,桓殷之爭,已是人所共知,渐成水火,將军若愿追隨,桓温则无不纳之理!
將军率部屯中原,於江陵无害,於寿春却有制衡之效,以桓温之精明,怎能不答应藉以利用將军?
只是那样,將军在中原,处境將会更加难过,毕竟眼下晋廷,掌握大权的仍是司马昱与殷浩!”
“殷浩!桓温?”听权翼的建议,姚襄麵皮抽动几许,忽地冷冷道:“如需我这般忍辱低头,我不若引军北上投奔燕国,届时或许还畅快些..::..”
“如將军有意,此亦不失为一个出路!”闻之,权翼两眼发亮,顿时附和道:“我军与燕国,並无深仇大恨,过去纵有交锋,也是屈从於石赵,迫不得已。
而当年,將军曾领兵,与燕军共破冉閔於襄国,藉此合作之谊,率眾投之,必被接纳!
將军父子皆一世英雄,声名在外,而燕王称帝不足半年,正积极安抚河北,招降纳叛,连吕护、高昌、李歷等石赵旧臣都悉数接纳,委官授爵。
將军若肯投之,必得厚遇,不失公侯之位!”
权翼讲述著投燕的好处,姚襄则听得有些愣,他只是隨口一说,竟引得此人这般认同,这却是姚襄没有想到的。
然而,对这个建议,姚襄却並没有多少动心,甚至从他脸上看不出多少意动。
如果姚氏愿意投靠燕国,早在头便降了,何必拖家带口,边打边走,一路南流?
不管怎么说,他们都是胡族,哪怕经过汉化,也更容易亲近,至於过去的交锋根本算不得什么。
但姚氏父子並不愿意投燕,这样的选择,当然不是因为对羯赵的忠诚,有一个十分关键的要素:自主权。
以燕军之强势,慕容之盛,姚氏若归顺,待遇好一点也就如在羯赵下属时,若慕容偽强势一些,他们被打散,被彻底消化吞併,也不是不可能。
毕竟,那时的姚羌集团,还是有些家底的,那数万户军民,便是足够扎眼的资本。
投普则不一样,难道以东普朝廷那烂象,还能对他姚氏形成严密制约吗?若非看重这一点,只要姚氏肯低头,又有哪里去不得呢?
而在一路走来的各种决策之中,也始终伴隨姚氏父子与家族的野望,只不过姚弋仲那老羌临到暮年,看清了形势,天下已无他姚氏的份。
至於姚襄本人,哪怕连遭挫折,他仍旧没有死心,还有捲土重来的志气与展望。
別看姚襄在部属面前,时常抱怨,表现得像在殷浩那里受了多大委屈一般,但事实上,殷浩虽態度上排斥他,但还没有多少实质上的手段,毕竟还指著利用羌军北伐。
姚襄的种种態度与作为,可以说是一种政治態度,也是一种凝聚部下人心的手段。在姚襄的野心被彻底浇灭之前,北上投燕,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当然,那或许可以作为一条最后的退路!姚襄心中暗暗想著。
而可以想见的,当存有这般心思时,姚襄再面对殷浩与普廷的態度,岂不更加放肆自如,缺乏敬畏?
见姚襄並不接“投燕”的茬,权翼也就明白了,心中暗道可惜。
如果从权翼的立场出发,他更倾向於去投苟秦,一则苟秦相对较弱,羌部若去了,得到的重视程度必然更高,嗯,权翼是这样认为的。
二则,姚羌部下包括他权氏,多出於关西,返回关西,能得到部眾拥护。
可惜的是,苟姚之间才经血战,箇中仇恨不是短时间內所能消除的,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燕国了。
隨著时间的推移,如权翼这样的谋臣,对姚襄在中原的前途,是越发不看好了,形势太差,处境太恶劣,而姚羌根基受损,大不如前,已经无法满足姚襄的志向与野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