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所谓北伐(1/2)
第297章 所谓北伐
“內不自安,何以安外?”在听取眾人意见之后,桓温沉吟良久,终长嘆一声,说道。
在场文武哪个不是人精,又都扈从桓温多年,听其口风,哪个不明其犹豫与蜘曙,神色皆有所变化。
还是参军孙盛,率先起身,表情肃重,认真地拜道:“明公修政养士、屯粮积穀、厉兵秣马,皆为北伐中原,还復旧都,成不世之功!
今姚羌西进,苟姚相爭,明公若能趁势进兵,先取关中,再平西北,而后总荆益雍秦之师,兵分两路,北上东出,中原克復,天下一统,指日可待。
届时明公功成名就,天下何人能及,天下何人敢不崇敬?”
孙盛的建议,倒颇有些“隆中对”的意思,然而他不是孔明,桓温不是刘备,当今天下形势也非汉末可比。
因此,孙盛虽然振奋精神,慷慨进言,桓温听了,却难有心潮澎湃之感,他的反应很平静,待其讲完,方微笑赞道:“孙参军不愧为名门之后、海內奇士,
所谈大论,志向高远,我闻之亦深受感染.....
71
“胡羯肆虐北方数十载,至今其势乃衰,我自坐镇江陵以来,无日不思邀义土、举精兵,夷灭北狄,克定中原..::::”桓温动情地感慨著,但转折来得也分外自然:
“只是,我等身为普臣,世受国恩,岂能岗顾朝廷意志?天子不降詔,若自专其是,贸然动兵,內外非议一起,只怕无法交待!”
桓温这番话貌似忠厚,实则毫无诚意,但凡处荆州刺史的位置上,掌握著长江中游最强大的军政集团,就不可能太把建康朝廷当回事。
如果说当年伐蜀之前,桓温根基还不算稳固,对建康朝廷还需多加周旋应付,那么如今,桓温已坐镇江陵八年了,绝不可能再谨小慎微。
这一点建康朝廷知道,因而忌惮日盛一日,荆州集团下属的文武们也知道,
因而对桓温此时的表態,半个字都不会信。
当初桓温声势远不如今日,都敢擅自发兵平蜀,没道理今日不敢直接北伐。
这其中的差別,或许只在桓温目標与心態的变化。
记住我们101看书网
当初伐蜀,可以看作是桓温一次大胆的政治投机,只不过那时,桓温需要豁出决心,採取军事冒险的办法,並因为平蜀之功捞取了巨大政治声望与资本。
而今北伐同样如此,北伐並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並且,桓温的胃口也更大,其胸怀天下,志在千秋...
同时,桓温也更加实际,比起虚无縹緲、前途不明的北伐大业,他显然更看重自身的实力与发展,更重视在南国江山的权势与威望。
桓温要的,並不是一道同意发兵的朝廷詔旨,而是普廷完整的內外大权,要最大限度地摆脱朝廷內部的肘,然后再“名正言顺”地高举北伐大旗。
如此,北伐这面旗帜,方能发挥其最大价值与效用,於桓温而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