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烈士可贵,战略审视(2/2)
耕地与战爭之间,从来是此消彼长的关係,而非共存共荣。且不提关中对勤修政治,苦练內功的刚性需求,就苟政正在关中军政之间推行的诸多建制立法,就不是三五年时间能够完成的。
基於收缩战略,要儘量避免外事衝突,尤其是军事衝突,以保证关中集团军政的整合与统一顺利完成。
当然,无外扰,安心治政安民,自然只是最理想的状態。有些情况往往不单方面由人决定,但管不了別人,却该控制自己,至少关中不適合主动寻畔滋事,开启战端。
而这,又恰恰是苟政处事决策中的一些矛盾之处,从河南(伊洛)到河內二郡,再到平阳都,苟大战后的这些扩张,或许都有佐时应势的理由,
但严格来讲,与收缩防御的战略是相违背的。
毕竟,要维护这些地方的占领与统治,也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哪怕期待最保守的河內二郡,当初苟政也派了赵琨与二舅子郭鉉及上千军队。
唯一具备说服力的,或许只是当时这些地盘属於势力真空,收取的代价並不高昂,也没有强人盯上。
但歷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天下形势日益明朗,燕、晋这世间的两大强权,也正一步步侵逼而来,即將与“苟秦”完成歷史性的“会师”,秦燕之间,甚至已经用刀剑打上招呼了。
在这种情况下,苟政倘若想据河洛以窥探关东,乃至干涉中州局势,就必须投入大量的人物力资源,必须从关中调兵、遣將、馈粮、资械,而这一点,恰恰是眼下关中无力维持的,在底蕴与实力上面,初生的苟氏政权比起晋燕两家差距实在太大了。
更为重要且不容忽视的一点,在苟政已占长安、洛阳两都,雄窥天下之时,南北两大势力,怎么可能放他安心发展十年,再抬头相见!
燕军在河內与职关,已经露出獠牙,而南边的晋军,已经进驻寿春,指挥中原北伐大局的殷浩,这个苟政的“前恩主”,而今正对苟政深恶痛绝,
恨不能卒除之而后快..
此前,苟政对於这些情况,不是没有警觉,但一则形势还可以看上两眼,二则来自普燕两强的压力还处在意识层面,三则一丝潜藏於心底的得意忘形,使得苟政並没有过於深入的思考与分析。
但如今,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自己的决策,思量关东及河洛形势,苟政方觉悚然。他似乎有些自负了,自认见识冠绝当世,嘴上重视、忌惮普燕,
但从骨子里都有种不易察觉但根深蒂固的傲慢,並不觉得二者能给他带来什么致命的威胁。
毕竟,最次也是个“前秦”剧本嘛.....然而,若一直抱有这样的心態,早晚得吃大亏,稍有不慎,甚至是致命的。
不论如何,对苟武的提议,苟政还是听进去了的,在思虑河洛局势的同时,也在审视自己。大概也是从与王猛那次夜谈之后,苟政开始不断地自省,审视著他自己以及由他引发的一切人事物语..::
隨著关中集团的壮大,魔下羽翼渐丰,战略上的决策,已非苟政一言而决。秉持兼听则明的理念,苟政就此事,分別向其他几名高级僚臣諮询。
不过大事小议,参与討论的范围不广,仅限於郭毅、王墮、薛强、朱彤,还有王猛,“二当家”秦州刺史苟雄自然也不能遗漏,这是一份必要的尊重。
残月当空,缕缕清辉洒落在坐落於进出关中必由之路的郑县城间,“郑县”之名,已有千年,然此时的这座城市,大概率是没有千年的。
不过,同目下大部分关中的城市一般,荒凉衰败,城头青草,苔蘚密布。作为县府驻地,其景象,是远不如治下几座堡壁寨聚的。
鑑於关中下属县邑,大多残破不堪,且人烟稀少,苟政已看长史郭毅看手,准备对郡县建置进行一次整体的清理,该裁撤裁撤,该合併合併。
而郑县与东面驻有一部苟军的华阴,未来將合併为一县,唯一不確定的,只是合併后的新县叫什么名字。
不过,大概率会保留“华阴”之名,不只因为正面巍巍华山,东接潼关,更因为华阴是早期苟军(尤其孙万东部)奋斗过的地方,那是与苟军將士有血泪联繫的地方。
夜幕之下,残败的土城垣內,大部分是漆黑一片,寂静无声,唯有靠近城北的一小圈屋舍,闪烁著零星的灯火,其中最密集的一小块,则是县衙所在。
县衙不大,堂舍破旧,是没怎么经过打理修的,庭前院落间有著黑夜也遮掩不住的葱鬱,然而茂密的植被,带给人的却是一种难言的萧条。
王猛下榻处,却被县令李绪亲自带人,將周边的杂草清了一轮。作为公府精挑细选的干吏,苟政亲自接见委任的“十二令长”之一,李绪上任郑县时,城中人口加起来,竟不足三百,还以老弱居多,条件之简陋,状况之淒凉,令人咋舌。
当然,苟政委派这一批县令长,本就不是让他们到地方作威作福的,非得是艰难条件,方能磨礪出真才干吏来。
而李绪到达郑县后,很快就发现,他不是来当官的,而是来“荒野求生”的,只不过有一座残败的“主城”作为依託。
到任以来,他大部分的时间,竟是率领城中老少谋生,种地採猎,修补屋舍,什么都得干。也就是出发前,苟政给每一位令长,都支援了一批物资,也正是靠看这批物资,李绪方在郑县立足下来,勉强收穫人心。
至於苟政临行前交待的诸如屯田安民、清查丁口、协助军户安置什么的,根本无从谈起,这活也不好干。也就趁著谋生的閒暇,靠著在刺史府为吏时的积累,李绪方勉强把郑县的情况摸了个大概。
如今的郑县,大致可以分为四块,几家筑壁互保的豪强,渭南屯营下属的一支屯田大营,华阴成防中军下属的一支屯垦队,再加上县城县衙。
说来也是淒凉,四股势力中,就属他这“堂堂”县尊,名正言顺的郑县父母官,最为弱势。
不过,终究是在郭毅属下歷练过的能吏,虽然头疼於简陋的现实条件,
但李绪的心態很快就调整过来,投效苟政的寒门士子,本身也带著一股出人头地、光耀门的野望。
原本,在安顿下后,李绪是打算先自周边山野间,看能否招抚一些避祸百姓,吸引一些流民,用作郑县屯田的开始。
不过,当王猛率队来郑县后,李绪忽然发现,自己治理郑县的第二阶段,或许可以有另外一种打开方式了。
这里有个背景,李绪到任之后,按令给县內几家堡壁送去公文,让他们按长安条制申报人口。
几家豪强还是很给面子,很快便將名单送来了,只不过,那加起来才三十二户五十余丁的数据,看得李绪既恼火,又无奈。
但王猛带看目的到来,这情况自然也隨之改变,因此,都不需苟政后续发文要求,李绪对王猛都格外配合,甚至带有一抹郑重的殷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