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根本矛盾,十二令长(2/2)
如果苟政只是在苟氏集团內部,以及那些自耕农身上推行,豪强们绝不会有如此反应,然而眼下的关中,除了苟氏集团掌握屯田丁口,还有多少自耕农?最大的聚集地,估计就是高陆了,这还是经过与苟军碰撞,打破原本“毛氏时期”財產分配与生產组织结构后,方才形成的。
苟政要在关中建立有效统治,要整合关西人物力资源,开闢出一个真正的政权与国度,怎能不动刀子从豪右身上割肉?
而北地郡这边,隨著时间的推移,其问题却是越发凸显了。首先,在其余诸军,虽然同样牴触很大,但在苟氏將更的弹压下,陆陆续续的,已经將当地的丁口状况,造册登记后上报长安了。
虽然各地上报的数据,完全不尽其实,比如,来自略阳的匯报,全郡上下总计丁口五千余户,丁壮年不足一万..:..
这个数据可著实刺眼得很,毕竟前者才搞出了一场几千家的叛乱,但不管如何,总归是有所表示,並且略阳士民也愿意按照“五千户”的標准去纳税。
而北地郡,已经三月初了,仍没有结果,问就是还在清查,再问忙於春耕无暇他顾,三问则说人心难安需要安抚士民。
时至如今,解决北地问题也提上了苟政的日程,至少苟政不允许北地继续成为一个“独立王国”,那里毕竟是长安的北方屏障,但辛諶恰恰与渭北胡虏势力交结颇深,这很难让人放心。
过去不多理会,是因为无暇他顾,且辛諶把控能力不错,对长安也还恭顺。但如今,隨看苟政一步步开始下放影响力,看手建立从属於苟氏的地方政权,那么辛諶率领下的北地郡就显得扎眼了。
当然,以区区北地的军民力,哪怕经过辛諶这几年的恢復,也难以对抗苟军的金戈铁马。因此,解决北地不难,苟政犹疑的,只是解决的办法,是否仍要诉诸於武力?
在苟政思吟间,长史郭毅来了,收拾心情,接见,赐座,奉茶。
待郭毅一碗热茶入肚,苟政方才语气温和地问道:“长史此来有何要事?”
闻问,郭毅起身,自袖袍中掏出一道书简,双手捧著,呈给苟政,
道:“这是此番选定的一批地方令长,还请主公审阅,若无异议,便可安排彼等赴任了。”
闻言,苟政立刻来了精神,这可是大事。前者,感治权难下郡县,腾出手来,苟政决定选拔一批能才干吏,下放关中各郡,成为长安政权在地方上的触手,而这件事,苟政交给了郭毅,有两大要求,其一忠心可嘉,其二能力出眾。
苟政对此事格外上心,如今名单出来,他也审看得格外仔细...:..不得不说,郭毅此番选人,还是费了一些心思的,一共十二人,在文吏之中,都是些资歷“深厚”的人,无一不是在长安三府之中有充分歷练,且表现突出的。
比较有意思的,大抵是这十二人的构成了,足有一半,都是河东出身的僚属,剩下的六人,也全是当年苟政初入长安,设立招贤馆所揽人才。
拿著名单研究了好一会儿,苟政方才放下书简,抬眼看著郭毅,意味深长地道:“此事,劳长史费心了!”
郭毅则面色如常,似乎並不怕苟政看出名单上的蹊蹺,拱手应道:“这些僚属,虽久经考验,然而大多没有主政一方的经歷,能否不负主公所託,
治政牧民,还犹待考察!”
“不妨事!人才都是用出来的!”苟政摆摆手,淡淡道:“这十二人中,哪怕最终只出一二郡牧之才,孤也是赚到了!”
“人在何处?”苟政问道。
“正於堂外候见!”郭毅回答。
苟政:“让他们上堂,孤见一见..
很快,十二名即將履新的县令鱼贯入堂,很是规矩地在澄心堂间站成两排,齐声参拜,而后个个神情肃穆,等候著苟政的问询。
这些人,年纪或老或小,衣著服色也不一,但在苟政审视的目光下,忐芯的心情却是大体相同的。
而苟政观察著这十二人,也是另有一番感慨,这其中很有一些熟面孔,
哪怕最陌生的,也在三府中见过,留有印象。
比如,河东籍的那六名僚属,还有当初在招贤馆,被苟政亲自接见的三名寒士苏铭、李绪、陈焕,此番也在提拔外放之列。
在气氛逐渐走向沉抑的时候,苟政开口了:
“孤在给长史下达选拔命令时,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忠诚可靠,二是吏能卓越,如今尔等能站在堂上,这便说明,尔等是我苟氏值得信任的忠臣干吏!”
“多谢秦公信任!”一干人立刻起身拜道。
见状,苟政继续以一口不疾不徐的语调,说道:、“孤適才也看了,尔等行將赴任的地方,都不是小地方,都是关中要地、大县。
一县之尊,百里侯长,尔等需知手中权柄、职责之重!孤有志於復兴关中,正需要靠各县发展,靠尔等治理来实现!
当然,眼下关中残破,百废待兴,谋求大治,也不可急於求成。尔等到任之后,屯田,养民,推行新制,协助军户落地安置,能踏实用心做好这几件事,便是功劳!”
“另外,孤再给尔等一句忠告!”顿了下,苟政又以一种严肃的口吻道:“今日能够踏身此堂,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前途如何,就看尔等如何行走了。
孤希望有朝一日,能在更高的位置看到尔等,莫要行差踏错,貽误身家性命。
路途或许艰难,布满荆棘,然只要砥礪前行,埋头苦干,必有所成,孤也不会忘记功臣!”
“多谢秦公教诲!”苟政一番话落,眾人神色各异,但很快都趋於一致,向苟政敬拜道。
“但愿能出几个大用的人才吧..::::”看著眾人,苟政在心中默默念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