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立场(2/2)
言罢,便加快脚步。
虽然已混进了苟氏集团的高层,但薛强在人际交往上,相当低调,平日里,除了一些河东乡人、旧部,以及寥寥几名到长安后结交的好友,薛宅几乎门可罗雀。
倒不是没有主动前来拜访的苟氏將吏与豪右,只不过大多为薛强所拒。
寒夜下,比起冷清的门庭,薛宅正堂间,氛围却相当火热,不是那架起取暖的火炉,而因汾阴豪杰们对苟政整军的控诉与抱怨..:.
一直到薛强走入堂间,议论声方止,看著起身拜见的眾人,薛强拱手回礼:“劳诸位久等,先入座!”
坐上主案,拍了拍身上仍未消退的寒气,沉吟少许,薛强道:“诸位联袂而来,有何话,且直言吧!”
薛强如此开门见山,一时间,眾人反倒不言语了。堂间这些人,除了两名薛氏家將之外,大多是当初隨薛强起兵,襄助苟军的汾阴当地豪杰。
这些人,一受薛强感召,二则依附於汾阴薛氏的名望与实力,一向视薛强为领袖。如今,出了问题,当然要找薛强。
短暂的沉默后,一名朱姓豪强,拱手道:“威明兄,薛氏乃汾阴大姓,
你也是我河东豪杰领袖,见识威望,素为人景仰,如今苟公欲施苛政,加酷法於豪右,兄台当站出来,为我汾阴士民主持公道才是!”
哪怕早有预料,但听此人一开口,便给自己戴这样的高帽子,还想推自己出头,薛强哪儿能应之,当即故作不解:“朱兄何出此言?”
“兄台何必明知故问?”薛强的態度,显然不能让人满意,朱某身边一人,当即不满道。
“当初我等响应威明兄號召,率部曲出汾阴,投附苟氏。这两年来,追剿符菁,破杜洪,败司马勛,前者內平叛乱,外战氏,我等从无落后。
我等卖力斯杀,部卒死伤惨重,苟公不思奖赏还则罢了,如今反要夺我部曲,逼纳钱粮,这是何道理?”朱某又道。
见其振振有词,唾沫横飞之態,薛强双目间浮现出一抹阴霾,但面上沉稳依旧,待其发泄完了,方才缓缓道:“二位莫急,这其中,恐怕存在误会!”
“误会?”又站起一人,怒道:“眼下,我部曲,已悉数被拆散,精锐收编入中军,余者也被调往三辅,还要求將他们家属西迁.....
郑兄不服,爭辩两句,竟被那苟须拳脚相向,说要治抗命之罪,岂有此理!”
见其怒態,薛强眉头紧锁,在几名豪杰的逼视下,说道:“整军乃明公安民治政、发展巩固之大略,任何人都无法拂逆,连苟氏部曲尚且如此,何况尔等?
再者,明公也非一味豪夺,对诸位的功劳並未忘记,也有补偿与回报。”
“回报?”朱某冷哼一声,道:“我等岂缺那几百亩田土?至於军职,
我部曲尽丧,要来何用?如何在军中立足?只怕是任人凌辱,而无力还手!”
对於眼前这些人,薛强此前,也打过招呼,进行相应安抚,但看起来效果显然不佳。初时还唯唯以应,如今整军力度一加强,感觉吃亏,这怨愤也就来了。
薛强有心好言相劝,但此时此景,嘴上言辞总是略显苍白。沉吟少许,
薛强道:“整军之事,已成定局,谁人也无法阻碍,若抗拒不服,只会遭至明公打击?不论是苟氏將校,抑或是其他人!”
“苟公如此做法,著实让人寒心,今后天下豪右,谁愿投之?”
“诸位今夜找到我府上,想让薛某做些什么?”看著眾人,薛强双手一摊,平静地问道。
这话,反倒把眾人问住了,迟疑良久,郑姓豪强直视薛强道:“整军与税制,威明兄也参谋其中,还请代为进言,竭力挽回!若不能挽回,也请兄台向苟公请命,放我等回乡!”
“尔等皆是如此想法?”薛强微微抽了口气,问道。
“正是!”几人互视一眼,齐声说道,態度坚定。
见眾人严肃表情,薛强眉头慢慢展开,仍然以一种平和的口吻,说道:“尔等请求,我可以代为上陈,也可以竭力为尔等说项。
然而,我也提醒诸位,眼下河东、平阳皆为明公治下,尔等即便回到汾阴,仍为苟氏属地。长安所擬税制,早晚將在汾阴推行,此为大势,不可阻挡!”
对此,几名汾阴豪杰似乎有所准备,几乎不假思索,道:“届时,我等自有应对!”
见状,薛强深吸一口气,说道:“明日,我即前往公府,奏明此事!”
接下来,又听取几人一通抱怨之后,薛强礼送几个人出府。待眾人离开,他也再难绷住,忍不住暗骂一句:“鼠目寸光,不足与谋!”
回过神,看著滯留堂间的两名部將,斥道:,“你二人此来,又是何想法?”
闻问,黑脸汉子薛勇赶忙应道:“我等何来多余想法,但凭家主吩咐!
只是,同出汾阴,他们找到末將二人,实在不好拂其面子。”
居其侧,略带几分急智的薛丁,想了想,还是说道:“这几人,见识自不如家主,然其所言,也並非全无道理,
苟公此番整兵马,定税制,对我薛氏,的確不利。我数百部曲,皆是薛氏堡精壮,自此脱离,必定伤筋动骨。
依新擬税制,各家豪强,清查人口,按丁口纳税,岂不自曝虚实,今后將永制於官府......“
1
+
听其言,薛强双目中也闪过一抹晦色,但表情却十分坚定,悠悠说道:“欲倡大志,成大事,又岂能为一时小利遮蔽双眼?”
顿了下,薛强又道:,“明公所为,难得士人之心,却可俘获军心,利弊参半,结果难料,然这却是成大事之器量。
关西豪杰,必有不满,必有因此而反抗者,但绝不能是我薛氏,那是不智之举,取死之道!”
取力口以家工约可台应为力口川只口,畔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