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天下谁人不识君(2/2)
驱猛虎为己用,早晚必受其祸,殷中军不察此威胁,桓公为朝廷顶梁之柱,
却不得不多做忧劳,加以防备。
而这所有的恶感,恐怕大部分都来源於一年前的县大战,荆州集团的文武们,未必支持、同情司马勛,但苟政击破梁州普军的行为,也毫无疑问是对大晋朝廷的冒犯与不恭。
虽然大普的威严与体面,早就被北方胡羯扯下来肆意践踏,但苟政一直以“汉家”豪强的身份,打著普室旗號的情况下,也敢如此,那就是倒反天罡,岂能容忍。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对苟政不顾一切地嫉恶如仇,比如荆州大將邓遐、扬武將军毛穆之,但也仅是从军事的角度提出,苟政崛起於关中,据关河之形胜,已成气候,外兵难进,如欲谋之,还当从长计议,不可掉以轻心类似的言论,大抵就是荆州集团这边对苟政最大的肯定了,也是所有攻击与针对的根本原因:苟氏集团实力到了,成气候了,对桓公、对朝廷,都是严重威胁!
也是从此之后,以桓温、桓氏为核心的荆州军政集团,开始大幅拔高关中苟氏的威胁等级,並为此採取一系列防备、遏制措施,乃至是制定军事攻伐计划。
当生、安率领氏残部,狼奔家突,南投荆州时,也受到了桓温的格外重视,特遣其弟鹰扬將军、镇蛮护军桓冲前往迎接,將符氏部眾安置於南阳,文引生、安至江陵謁见桓温对於桓温而言,与苟氏集团有深仇大恨的符氏残部,还是有一定价值的,不只可以从其口中得知更多苟氏集团的军事情报,將来北伐,不论是打洛阳、中原,抑或是打关中,都可驱为引路之爪牙。
至於收容符氏余孽,是否会养虎为患,则显然不是什么大问题。毕竟,
桓温可不是殷浩,他自己就是头猛虎,南投氏眾若不知好岁,或许首先便被桓温给吞了。
而到永和七年秋,至少在桓温都督之八州境內,荆州集团已经开始全面转入北伐备战之中,车船粮械储备转运,兵马士卒调动训练,也越发不知收敛,桓温本人也在为取北伐大权,准备著更充分且犀利的政治攻势。
即便,此时的殷浩,正志得意满,已经取得他主持北伐以来最大的胜利:收復中原。在殷中军的主持下,王师北进,横扫中原,北伐事业取得了有史以来关键且重大的突破性进展..:.:
在入秋之后,经过综合多方意见,与长久的观察,殷浩终於向普廷请命,发兵北伐,以西中郎將谢尚领军出歷阳,北上豫州;以徐州刺史荀羡率军出广陵,收復徐州;就连殷浩自己,也自建康率水陆大军出,驻寿春。
在掌权一年半之久后,殷浩终於在北伐大业上,迈出了坚定且坚实的一步。而促其出兵的,毫无疑问与苟符大战有关。
一方面,苟政在御备符氏进攻时,暗遣人南下,给殷浩呈书,建议其出兵北伐,並在淮上大造中原混乱、空虚,饱受胡蛮侵害,士民殷殷盼望王师北进,拯溺水火;
一方面,经过氏刮地三尺的充豫地区,乱象不断南传,影响也不断向南蔓延,淮南之地,流亡之难民,数以万计。同时中原郡县的一些豪强,在举事反氏之后,也多树晋旗,有积极分子也遣使到建康,希望朝廷派人北上,主持大局。
中原发生如此剧变,士民盼望之心如此切切,而朝廷这边,北伐呼声之高,也再难遏制。经过一番激烈的挣扎犹豫,又经过反覆的商討筹谋,以及复杂且冗长的准备之后,殷浩出兵了。
殷浩的位置不好坐啊,最难的地方就在於,要在北伐与压制桓温两者之间,维持一个平衡,这显然是需要高水准的政治格局、军事能力的。事实上,若非王谢等士族门阀的背后支持,殷浩或许早就被桓温给赶下台去了。
但不管如何,殷浩此番北伐,已成既定事实,並且进展相当顺利。当王师北进,中原各郡,几乎望风而降,豫州张遇、徐州周成、青州段龕,包括突然冒出来的已丧其主的羯赵充州刺史刘启,皆选择投降。
进入八月之后,虽然几路普军的主力,依旧大部分滯留於淮上,但朝廷的威严与光辉,已然播散於整个中原。最明显的一个標誌,便是督护戴施,
被任命为濮阳太守,引兵渡淮,北上兗州。
此时,殷浩突然发现,北伐似乎真的没有想像中的困难与危险..::
而对殷浩出兵且颇有建树的举措,除了那些心向北伐的仁人志土,东晋这边,最高兴的,大概莫过於桓温了。一直以来,桓温之所以按捺不动,还是有些忌惮下游之师,如果殷浩死当乌龟,一直按不动,不论他如何攻计、谩骂,恐怕都难起效用。
但殷浩这一动,情况可就不一样,但有差池,可以做的文章可就多了。
为此,桓温甚至停止了引师渡江东下,催逼朝廷的计划,那样毕竟风险太大,有损於名望。
在殷浩主持的北伐“节节胜利”之时,桓温这边也做著两手准备。若殷浩北伐出现重大挫折,那自无需多说,趁机將其赶下台,掌握北伐大权,將师出有名,再无阻碍。
若是殷浩运气好,继续维持住局面,那么他將暂时搁置中原战略,而引师向西,就像当初平成汉那般,先定关中....
当然,早已看透了殷浩虚实的桓温,在这方面有著充足的自信,殷浩维持不住。以中原之骚乱,形势之复杂,非英雄果锐之大能可以平定,在桓温眼中,殷浩显然不具备这种能力。
而北伐局势的发展,也確如桓温所预料的那般,在建康一干名士,忙著为殷浩“歌功颂德”之时,在中原地区,也开始意外频出了。
从整体而言,是晋军长久不曾兵临中原,在接管与绥靖上,没有经验,
弓发了诸多与中原地方势力的对抗。最显著的一桩,便是晋位为安西將军的谢尚,与投降的豫州刺史张遇之间的衝突。
当谢尚拒绝张遇继续镇守许昌的请求,並表现出一定的蔑视態度时,张遇的军阀思想属性立刻爆发,在投降迎接王师不足一月之后,再度反叛,亲手斩下许昌城头的普旗,然后遣使西进,向声威大振的苟政投降。
在濮阳太守戴施引军入充州后,也碰到了一股强横的势力,湛头的姚羌集团,战略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