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再度角力(1/2)
第197章 再度角力
永和六年冬十一月二十八日,在经过连续数日进军、追击之后,健终於军至洛阳。
当然,此时呈现在健面前的,只剩一堆废墟了。当决定避其锋芒,舍伊洛西退之后,杜郁便在洛阳组织还未及撤离的流民,对洛阳进行最后“打拆”工作,將所有能够利用上的东西都带走,带不走的也就地焚毁。
事实上,此前西归流民眾聚於洛阳进行登记造册、救济西行前,对洛阳的拆毁就已经开始了,拆毁的梁木、门板全部用作炊火、取暖的燃料。
等丁良与罗文惠率军西撤至洛阳,又在杜郁的基础上,再给洛阳、金墉放了一把大火,在冲天火气、滚滚浓烟的背景中,毫不留恋地往关西方向撤去。
在对成皋、金墉二城进行破坏之余,丁良与罗文惠二人还做了一件事,那便是率军强掠伊洛盆地间仅剩的百姓,得四千余户,驱使他们西撤。
这条办法,却是丁良在罗文惠的建议基础上进行发挥,既然要做,那便做得彻底些,儘量做到不留一城一地一口给氏。沿途,苟军將士甚至把所见的民舍全部梦毁。
在这个寒冷的冬季,苟军一路西撤,一路將沿途的城镇“点亮”,浓烟与火气交相辉映,尽情上演一场烟火表演。而在苟军的屁股后边,氏军则一路追击,
一路救火。
丁良、罗文惠二將的行动,及时、迅捷,甚至可以用狡猾来形容,但要在完成那么多军事目標的基础上全身而退,显然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至少,在氏骑的追击之中,那些被强掠裹挟而西的河南士民,或逃散,或被低军夺回去。而因为在洛阳的一场“大动作”,也彻底被咬上了,在驍骑、探骑骑卒的掩护之下,方才得以纠缠著一路往撤去.....,
新安是个再熟悉不过的老地方了,在那里,苟军孟淳部已提前做好接应准备。整体而言,苟军的此次撤离行动是准备充分,但也难免忙中出错,代价则是大量士卒、流民永远留在途中......
就后续粗略统计得知,因为氏军西进追击,东出苟军多付出了一千余兵卒的牺牲,在流民的吸纳上,则少了15000-20000人。
正常情况下,当丁、罗二人率军过函谷关后,也就基本恢復安全了,就算无法完全摆脱氏骑的追击,对方能够造成的威胁也不大了。
毕竟,氏骑也是人,连续数日跟在屁股后边吃灰,又时不时迎来一波罗文惠的反击、埋伏,也是人困马乏。只不过,追击的这股氏骑,作战意志相当坚强,
始终不依不饶。
这跟率军追击的氏军將领有关,乃是健之侄洛,此人乃是阵亡於职关道的氏大將荷菁胞弟。洛虽不如其兄有英名,但一样驍勇善战、多力善射。
此番面对的虽然不是河东的苟武,但同属苟军,存著为兄復仇之心,洛更是发挥出十二分的精神与能力,对丁、罗二人穷追猛打,否则他们早就摆脱了。
另一方面,还出了点小岔子,被苟军强行驱赶的伊洛士民,在徙至新安之时,再难忍受苟军的残暴与虐待,在一些河南豪强的率领下,剧烈反抗,向苟军的將吏发起攻击。
这些河南士民,与西归的秦雍流民不同,他们在当地属於有產者,抑或有人身依附关係,对於西迁並没有过於迫切的意愿。
如果道於危险局势背並离乡,也不是不能接受,他们难以忍受的,是苟军的毁家掠財,以及粗鲁、暴虐的驱赶行为。
这也是可以想像与理解的,苟军的做法与手段,不可能是温情脉脉的,其中必然伴隨著暴力、血腥与杀。而施暴者面对受虐者的反抗,也是自然之理。
事实上,至少河南士民的西迁,与当初被贬成凉州的羯赵东宫高力们,也並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別。只不过,当初的受虐者,转变成了如今的施暴者,在同样一个黑暗、残酷、混乱、污浊的时代背景下..::
东出的苟军,虽然精悍,但数量毕竟不多,持续两个月的进军、作战,尤其是成皋防御战,前前后后加起来的损失是严重的。
即便东进之后的收降,苟威弘农兵的支援,以及苟政后续从关中所遣援应,
所有力量加起来,与完成流民计划与各项军事行动相比,都是远远不足的。
在外部的强压下,出现问题,也再正常不过了。新安算是一个转运枢纽,在兵荒马乱之际,由於交通联络的不畅,导致其因缘际会成为了一个薄弱处。
彼时,孟淳率部属五百余卒东进接应丁、罗,杜郁去安抚协调行至弘农境內的流民,並且自长安东来的屯骑將军苟顺交接,苟威也归陕县,调措兵卒、粮草..:
也就导致,在新安竟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主事人,河南徙民的作乱也正当其时。他们聚眾为乱,杀害苟军將吏之后,一齐推举当时滯留新安的原冉魏洛州刺史郑係为主,请其率眾,东归河洛。
郑系此人,当初在洛阳投降,只是因为內困外乏,无力再抗,若说真心投降,显是不可能的。投降之后,也没有得到降臣应有的待遇,兵马被剥夺,部属给隔离,自己一家老小,还得劈柴烧水,就连自己最疼爱的姬妾,都被苟威看上后强夺了.::
一路西行,郑系也是满腹怨言与愤恨,只是没有表现出来罢了。新安生乱,
流民眾推其为主,可谓正中下怀,在新安举事之后,稍作整备,即引眾东归。
在郑系的视野中,就是投靠氏,也比残暴无德的苟军要强。而新安这一乱,对苟军西撤的影响可就大了,甚至是致命的。
如果遭到乱兵与氏军的前后夹击,那么丁良与罗文惠所率两千余百战精锐,
可就要面临覆没的结局了。一路从成皋西撤至函谷,丁、罗二人出发时所率军民眾,也就剩下这点人了。
危乱之际,还是孟淳在东进途中,听闻新安之变,在犹豫几许之后,一面派人通知丁良后方变故,而他自己则率兵紧急返回新安,欲行平乱之事。
不过,当时孟淳魔下只有五百余卒,实力实在不强,沿途接收了一些被乱军击散的新安留守兵卒后,勉强凑了个千人,然后在军至新安以东的硤石地区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