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战略调整,名副其实(1/2)
第183章 战略调整,名副其实
石寧伏诛,冀城既下,算是彻底稳住了苟军在秦州的阵脚,轻易不可能被赶走了,原本有些混乱乃至危险的局面立刻变得清晰起来。
而一直到石寧被杀,他们盟友们,还在观望待进,哪怕距离最近的王擢,离著冀城都还有上百里的路程,將眼神助攻做到极致。至於凉州的张,就没出过金城郡。
当“冀城之战”终了之后,三路“友军”的反应也相当真实。仇池国那边,
杨初来不及回味失败的苦果,为防苟军来攻,急忙增兵杨俊,在祁山一线布防。
张重华那边,也不敢真的掉以轻心,得知消息之后,便遣將军宋修,领兵八千,增兵大夏郡,於河西设防。同时,遣使东渡,前往陇西,招揽王擢,意欲与之携手抗苟。
至於王擢,他的压力显然是最大的,他面临著苟军初入秦州时石寧的处境,
直缨苟军兵锋,在胜利加成之下,更显凌厉。
不过,若论军事才干,王擢显然是要优於石寧的,他掌握的陇西兵卒中,也不乏精兵。因此,石寧的失败虽令其震动,但远未至畏惧的事情。
相反,事已至此,王擢反而放下了所有负担一般,全力做起御敌准备来。一方面,王擢积极於中陶、道一线布置军事防御,屯兵一万五千余人,规模虽然仅石寧一半,但其中能战之卒,可远超石寧。
另一方面,王擢又积极遣使联络,做“外交”上努力,深请一个左右逢源。
在与凉州方向勾兑,答应张重华招揽以合作抗苟的同时,同时还向冀城派出使者.:
王擢的使者向苟雄道贺剿除石寧这个羯赵残匪余孽的同时,也表示,他没有同苟將军作对的意思,只想守护陇西一片安寧。若得允,王擢甘为从属,为苟將军戌守西境,永不敢东扰,同时年年必有贡献,云云。
说起来,在石虎时期,王擢虽不如麻秋那般“威名显赫”,但也算一员老將、宿臣了,资歷深厚,他当將军时,苟政、苟雄兄弟还在大兄苟胜的羽翼下当著不名一文的下级军官。
如今,迫於形势变化,能够如此主动伏低做小,不矜於顏面,也算是难得的梟雄器量了。而其所有的准备,事实上只为一件事,割据陇西,当个土皇帝。
如果从一种歷史的高度来看待他这种心理与考虑,或许显得短浅、狭隘乃至愚蠢,但在这等乱世,此邦兴,彼国灭,与其上別人的船,不若靠自己。
在王擢积极备战、纵横闔之时,苟雄却没有急於西进。一者,西征以来,
也有一个月,大战固然没有,但將士的辛苦却一点不少,需要一定时间休整;
二者,近三万军民的消耗,还是相当庞大的,就地因粮,根本无法支撑,扶风乃至长安的粮械供馈虽然不绝,但几百上千里的路程,运输补充,也需要时间;
三者,则是天水的状况,实在堪忧,石寧为御苟军穷兵武,这后遗症也全让接收天水郡的苟军来承担了。降服的三万冀城守军中,苟雄只挑拣了五千人,
作为战卒,余者皆需要安置。
而一旦涉及到军事之外的事务,对苟雄来说就没法轻鬆,当然他是有办法的,一则向苟政请援,二则通过与天水当地豪强的合作,安抚土民。
降卒事未了,难民的问题又摆在了面前,面对那些来投的受石寧迫害的天水当地百姓。得知他们是衝著自己名头过来的,苟雄是既感动,又头疼,还不得不管。
诸多因素之下,苟雄不得不暂时按捺住进兵的衝动,也是在见识了天水的凋,以及秦州的人情风貌之后,苟雄方真正认识到。欲平秦州,绝不是单纯的军事征服就行的。
自普末以来,胡羯横行,传统的北方的地方组织形態、土民生存状態都被彻底打破,甚至可以说,在持续的战爭、疾疫、灾害侵袭下,在空前黑暗、压抑、
混乱的社会背景下,当前的北方士民的生產生活方式,都处在一种畸形的状態中。
同在关西,如果说在雍州,在关中平原、渭北丘陵、秦岭山缘间,还能看到一些零星的村聚组织以及避难的自耕民,那么在秦州,作为一个贱民,倘若没有一个依靠的集体,没有一个依附的强人,是根本活不下去的,这一点不论夷夏。
因此,那些散布郡县的堡壁、部落,便是最基础的生產组织单位了,而真正能代表当地“民意”的,毫无疑问就是那些豪强、堡主、酋长、民师。
虽然九州天下皆是如此,但秦州这种各种势力交杂的过渡地带,程度则要更深。而苟雄想要平定,首先就要摆平那些大大小小的“民意代表”,甚至於,占据陇西的王擢本质上也是豪强之一,只不过势力大些。
值得一说的是,在抚纳群豪之事上,苟雄要远比苟政適合,苟政长於倚势用术,苟雄的豪放义气,则让他更善於与“豪杰们”打交道。
也是从驻守冀城之后,许多当地豪杰都前来拜见,都受到苟雄的盛情款待,
隨著时间的推移,在示范效应之下,整个秦州诸郡都有慕名来访者。
从其中,苟雄也从中发掘了不少人才,这些人在短时间当然不能提出包括忠诚在內的各种高要求,但他们对於苟氏集团对秦州建立统治的过程,也的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比如,有一个名叫姜宇的青年才俊,就主动投效。那是一个长相俊美、文武双全的俏郎君,出身天水姜氏,少孤贫,成长磨难,在岳父的財力支持下,小有名气。
年纪虽轻,学问却也不浅,並且是一个很有见识的人,石寧在冀城时,姜宇只是带著家人扈从,躲避蛰伏。等苟军一来,並占领冀城,在观察了一段时间后,果断投奔自荐。
在与姜宇一番交谈过后,对这个弱冠之年的青年,十分喜欢,尤其欣赏其胆略、见识,拜其为从事,带在身边,直接参谋秦州的军政大事。
而姜宇入幕之后,给苟雄提的第一条建议,便是答应王擢所请,罢兵言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