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冉魏崛起(1/2)
第162章 冉魏崛起
府堂间,两名仆侍动作轻敏地將即將燃尽的灯烛更换,小心翼翼退下。
苟政在听完朱晃关於枋头之战的详细匯报后,沉吟良久,抬首时面上儘是曦嘘之態:“此战之后,天下何人不识冉閔?”
曾经,作为石虎的好义孙,羯赵忠臣大將,冉閔在羯赵军中,早就闯出了偌大的声名,然而真正威震北方的,还得从石氏內乱,从他趁势崛起开始。
到冉魏建立之后,冉閔也成为主宰华夏这片土地有数的“豪强”之一。世人皆知再閔神勇难敌、当世无匹,然他的武力究竟有多强大,却始终没个定数。
年初之时,石琨、张举、王朗合兵七万攻鄴,冉閔千骑破之,那堪称是其个人武力的巔峰表现,让人望而生畏。
然而,在真正贤能有识者的眼中,那只是匹夫之勇,並且眾寡悬殊存疑,同时那场大捷只是保住了冉閔在鄴城的篡权成果,对整个北方格局的影响还不明显。
但此一次枋头之战结果,造成的影响就远不止於此了。再閔之名,藉此將真正响彻南北,凡华夏苍穹之下,肉食者恐怕难有不知其名者。
同时,通过三场战役,冉閔不只证明了他个人武力的强大,也向世人宣了他冉魏大军的强横。
从白沟、內黄到长乐,三场战役,三场大胜,胜得乾净利落,贏得风光漂亮。比起个人武力的表演,这种“集体”的强大,则更容易引发有心者的警惕与忌惮。
比如燕王慕容偽,在得知枋头之战的结果后,是一日数惊,难以自安,甚至於平定中原的志向与信心都受到了影响。
还是在与辅国將军慕容恪一番交谈之后,方才稍安其心。不管是否出於安慰,慕容恪对再閔的评价依旧,匹夫之勇罢了,擒之不难,他能获枋头之胜,不是魏军有多强大,而赵军问题太多,赵將心思各异.....
比如还在建康“预备北伐”的殷大名士,得悉战况之后,立马熄了即刻进军的打算,原因很简单,北军依旧强悍,中原不易收復也,还当等这些羯赵余孽內耗到底,再作区处?
有此一事,北方那些殷殷盼望王师北伐的士民们,又不知要等多长时间了。
同为南方柱石巨,桓温看到的则是北方进一步撕裂、混乱、虚弱的本质,急於发兵,然而耽於东晋內部的反对、压制力量,只能愤忿难抑,继续等待,寻觅时机。
至於苟政,他同样为再閔的战绩感到震惊,比起再閔在关东干下的大事,他从河东到关中,一系列战事也只能说是小打小闹了。
杜洪之流,比之那些羯赵耆老宿臣,弱的可是不止一筹。不过,苟政却不能表现出太多的讚嘆之情,毕竟冉閔可是他的杀兄仇人。
因此,曦嘘之余,又故作激愤地骂道:“苍天无眼,竟让此贼逞威,冉贼强横,我何日方能取其首级,於兄长陵前告祭啊....
更新不易,记得分享101看书网
一番“动情”表演过后,苟政心中又真切地骂道:“再閔啊再閔,你光盯著张贺度、刘国等打,张沈、靳豚之流也值得你动刀?氏才是祸患吶!”
苟政对再閔没能將氏消灭,甚至有种耿耿於怀的感觉,即便不能擒斩健、雄兄弟,將之彻底击溃也好了,那么他就可以从容接受枋头集团中那些关西士族、豪强力量了。
至於眼下的结果,苟政心中有种强烈的预感,他与氏之间,只怕还免不了一番激斗。
这几乎是註定的,不只是因河东之战结下的生死仇怨,更是因为生存空间而导致的根本利益之爭。荷洪在时,氏或许还有一丝平定中州的可能。
符洪既死於非命,枋头集团又连遭重创,关东斗兽场更非氏所能久留。当然,放眼四围,倒也不是没有可供生存的去路,只不过有些前途,一眼便望得到尽头..:
唯有关中,是最契合氏的王业之基,而比起关东群雄,苟氏集团总是显得浅薄弱势几分,看起来要更好欺负一些,即便氏集团损失惨重,依旧有能力去拼上一拼。
这一场枋头大战,总结来说,冉閔毫无疑问是最大的获益者,三战三捷,彻底奠定了在关东的霸主地位。
关东的形势,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过去那种再閔一力抵群雄,再魏时刻面临羯赵军阀合围群攻的局面也將一去不復返。
这是属於冉閔的“英雄式”辉煌,冉魏也由此而兴,不管底蕴、后劲如何,
比起“冢中枯骨”一般的石赵,诞生不足半年的冉魏政权,此时就如一轮初升的大日,冉冉升起,脾关东。
毕竟,隨著冉閔大量启用北方士族,充斥著“汉族”力量的冉魏政权,名义上代表著北方赵人的利益,其拥本就不少。
然一直以来,首鼠两端者甚多,毕竟冉魏的处境,可一直不太好,面对著羯赵群雄的围攻,时刻有倾覆之危。
但此战之后,情况大大不同了,其生存空间大大增强,大河南北,跨州连郡,曾经那些左右逢源的“汉族”势力,纷纷倒向冉閔,冉閔的詔令,第一次能真正出邮.
3...:.
战场上的辉煌胜利,带来的积极效果往往是显著的,冉魏勃兴之势既成,冉閔也成为北方“士民”眼中第一等的雄主。
此涨彼跌,相比於冉魏,石赵自是日落西山,行將就木。张贺度、刘国等人,单个拎出来,或许都不算太过强大,但他们也的確是末期石赵的中流砥柱。
隨著他们的破灭,不只使石赵从战略上失去了对再魏的压制围攻优势,直接军力、实力的损失也是惨重的。自此而后,魏赵之间,攻守之势易也..:.:
可以想见的是,接下来的河北,將是魏强赵弱、魏攻赵守的格局了。
而枋头大战中的另一个主角氏,则在健的英明领导,氏军的坚决作战下,得到了及时止损的结果。只不过,这份结果,苦涩极了。
作为十数年巢穴的枋头,落到了再魏手中,即便从重围之中,將留守部卒解救出来,但在连番打击之下,氏集团的实力也大大折损,比之洪全盛时期,
十去六七。
符氏子弟,氏卒精锐,效力士族,附庸民眾,散溃者难计其数,须知,退到汲郡的氏,连军带民,扶老携幼,总计也就不到五万。
巔峰时期的枋头集团,军民可有近二十万,而损失的部分,要么於兵瑟中逃散,要么於战爭中死难,即便健能够重新聚拢起一部分,也难恢復如初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