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善长善治霸天下(2/2)
李善长一身儒袍本就扎眼,入城后不求见元帅反投亲,其异常举动引起了看门什长黄二的注意,其人当即就将这一情况层层上报到石山这里。
石山当然知道李善长大名,虽然不知道后者在原历史位面的具体事迹和能力,但还是大致知道此人有宰相之才,能在元末一众精英中拔得头筹,自有其过人之处。
因而,今日问对,石山就跳过筛选士子才学的普通问题,直接以大政相询。
李善长年面容清癯,身材瘦削,形象颇为干练,实际也是如此。
其人虽不清楚石元帅凭什么断定自己有大才,提前准备的一肚子说辞全都作废,但临场发挥依然不见半分慌乱,只见他略作思索,便应答入流。
“秦末天下大乱,汉高祖起于布衣,四十六岁仍一事无成,但他生性豁达大度,知人善任,善纳良言,举兵后迅速做大,短短三年便成为了一方诸侯。
楚汉争霸期间,汉高祖先后经历彭城、荥阳、成皋、固陵四败,但根基稳固,后方钱粮丁壮源源不绝,败而再战,再败再战,屡败屡战,终于在垓下一战击败楚霸王,成就帝王基业。
汉高之胜,非因善战,而在善治。善治者,根基稳固,钱粮兵源不绝,纵有小败,终成大胜。”
石山年纪轻轻就统兵上万,连破数城,更难得的是不骄不躁,不迷信手中武力,每下一城都注重抚民安境,李善长才不信这样的豪杰会彷徨前路。
但问对求职就是这样,石元帅基业草创,什么人才都缺,甭管问什么问题,只管往自己擅长的方面绕,只要能一展平生才学,就有被重用的机会。
李善长张口就以同样出身布衣的汉高祖比拟石山,将问题引到“善战不如善治”这一诡辩上,见石元帅果然来了兴趣,便接着道:
“遍观天下豪杰,皆只顾裹挟青壮而坐视百姓生死,无有治理根本之念,唯元帅豁达大度,知人善任,广布仁义,据数城而安一方,已得汉高七分真意。所缺者,不过稳固根基。
昔年汉高困于汉中而图天下,今元帅已据濠州,进可图中原,退可守江南,又有各路义军牵制朝廷大军,只需善加治理,尽得濠州地利民力,又何须担心一战之得失。”
李善长这番话其实回避了“前路彷徨”的战略问题,紧盯其擅长的“稳固根基”,将争霸天下的战略比拼,替换为钱粮兵源的“国力”之争。
石山早听出了李善长故意引偏话题,却仍是点头赞许。
稳固根本,凭借雄厚实力碾压天下,增加了争霸容错率,就不必担心偶尔的战略失误而满盘皆输。
当然,实际操作中,还是要将战略与实力有机结合,一味“以力证道”,也是邪路。
“先生所言,争霸天下最终拼的是钱粮丁壮,但濠州地狭民少,四面皆困,若是官军反复袭扰,百姓不得安心生产,如何尽得地利民力?”
李善长见石山这么快就消化了自己的话,心中期许更增几分。
这些天他可没少打探石山施政,清楚石元帅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在抚民安境稳固根本,其所虑者不过是善政能否执行到位,当即手指扣膝,答道:
“今淮西之困,不在刀兵而在饥馑。濠州根本,首在定户籍、垦屯田、修陂塘,使民有隔夜之粮,各安其命;次在严军纪、明赏罚,使将士知战有重赏,亡有厚恤,勇于效命。
如此,朝廷纵有百万大军来讨,亦难撼元帅根基。”
石山频频点头,暗道此人能在史书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见识果然非凡,当即起身,拉着李善长的手,诚恳邀请道:
“我欲稳定远而望江宁,但此地前遭兵祸,民政已废,正需百室先生(李善长字百室)这样的智者治理,先生可愿暂时屈就定远令一职,待理清此间,山再以元帅府户曹相托。”
不能跟随石山回到濠州一展抱负,李善长其实略有些失望,但石山说得很坦诚,定远对红旗营太过重要,确实需要善加治理,而且在此间积累功劳人望后,再回元帅府就职,也更能服众。
“两个月之内,请元帅再看定远变化!”
“好!”
不同于“察其言”就能得知其才学的冯国用,李善长的抚民理财之才,更多的是要“观其行”,能不能治理好一地,只看其是否可以尽快上手,就能看出端倪。
因而,石山便没有留李善长秉烛夜谈,召集郭子兴、邵荣等人,当面授予李善长定远县令之职后,就任由李县令施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