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再获贤才献良策(2/2)
“老朽本是寻常循吏,才资庸常,不通军事,又年迈昏聩,不敢妄议天下大势,仅为元帅试分析义军所行政略,可否?”
“请讲!”
“老朽当初不看好义军,皆因徐州红巾所仰大义乃驱虏复汉,此口号虽明确了驱除鞑虏推翻朝廷的目标,却失之于粗粝,难分敌我。
元帅改旗帜易营名,细化了驱虏复汉之大义,固然能吸引部分不满现状者投靠,却未阐明如何施政,民众看不到推翻朝廷后的好处,自然难以用命。”
刘兴葛这番话算是说到了点子上。
“驱虏复汉”口号的局限很强,即便阐述红巾之红确定红旗营之名,也只是修补“驱虏复汉”口号,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说白了,江北百姓数百年来早已习惯异族统治,其实并不关心谁来当皇帝。
只因蒙古鞑子太能折腾,导致民怨沸腾,穷人不造反就活不下去,富户不造反就无法保全家业——造反的最直接原因只是不满现状。
至于造反后建立一个怎样的国家,又让哪些人得利,便无人提起。
或者说,没有人愿意提起。
这也很正常。
颍、徐两部红巾军上层皆是大户豪强,本就是利益既得群体,他们造反的动机就是为了延续家族富贵,又如何会割自己的肉,喂饱屁都不是的底层百姓?
这种混沌状态下,虽有大批底层百姓被裹挟造反,却没有一个政治目标能让他们舍弃一切去搏命。
结果便是起义高潮时轰轰烈烈,一旦遭遇重大挫折,便树倒猢狲散。
“所言甚是!”
石山也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为此困惑了很久,当即再行一礼,诚恳请教道:
“还请夫子为俺指点迷津。”
“元帅过谦了。其实,元帅在虹县颁布安民六条,在五河与民休戚,所行之策,已是暗合王政。老朽旁观者清,方能窥见一二,今日便厚颜为元帅略作归纳。
大元税制本仿宋之经总制钱,十五取一可谓薄矣。然包税制下层层加码,加之鞑虏无信,朝令夕改,折钞、加耗、括马,苛捐杂税繁多,万民不堪其扰,才不得不反。
元帅欲得民心,便可从‘正税免捐’四字入手,废除苛捐杂税,以正税明示于民。”
夏茂刚投降,急需表现的机会,注意力全在石山脸上,见石山微微皱眉,立即充当嘴替,提出自己的疑惑。
“红旗营如今仅控制一州一县,几无纵深,若朝廷大军来剿,治下百姓必遭荼毒,便是有人愿意种田,多半也等不到收获,正税免捐又如何施行?”
刘兴葛倒是坦率,两手一摊,道:
“暂时不需要施行,只需要让治下百姓知道红旗营非暴民,元帅愿安定天下,愿轻徭薄赋给治下百姓活路,反而是朝廷不给活路,就行。”
陈诚投靠石山后,常感自身能力不足,今日见刘兴葛举重若轻,三言两语就讲清了如此大政,看向刘兴葛的眼神顿时多了几分钦佩。
方仲文拈须沉吟,眼底精光一闪而逝。
他何尝不晓得其中关窍,其实根本不看好这一策略。
笑话!没有苛捐杂税,官府如何维持正常运转,各级官员又如何上中饱私囊?
但刘兴葛说得没错,当前主要是争取人心,管它是骗也好,糊弄也罢,有个好听的口号就行。
至于日后打下了天下,是坚持这一政策,还是另立名目,那还不是一道诏令的事。
其人故作恍然,赞道:
“此非让利,实为立信!”
石山当然知道立信的重要性,他从徐州一路走来,一直都在做这事,只因没有明确的政治口号,效果差了很多。
“正税免捐”确实照顾到了绝大部分人,配合“驱虏复汉”的政治路线,勉强可用,但煽动性并不强,作为后世人,石山总归有着某些执念。
“为何不能是均田免赋?”
啪嗒!
陈诚手中的算盘惊落在地,当即顾不得什么体面了,急忙劝道:
“使不得!十里八乡谁家没个投献田?这般搞法,大户们怕要连夜投鞑子了!”
方仲文、夏茂二人混迹官场多年,城府更深,却也愣住片刻,看向石山的眼神中隐有疑惑。
唯有刘兴葛往日听多了石山奇思妙想,并没有多么紧张,为其耐心解释道:
“淮上因黄河常年泛滥,昔日沃田大面积荒废,人丁远不及江南繁盛,实是‘地广人稀’,土地兼并问题并不突出。
只因朝廷加征改钞反复折腾,地方官绅勾结罔顾民生,加之灾荒连年,百姓有地种而无产出,才致饿殍遍地,不得不反。
莫说“均田免赋”本为空谈,根本没有施行的可能。就算能施行,此口号在淮上也是号召性不强,阻力却极大,远不如‘正税免捐’好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