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鸭绿江上铁骑过,文华殿内恩情账((1/2)
第121章 鸭绿江上铁骑过,文华殿内恩情账(第二更)
四月的鸭绿江,水势稍缓。
江面之上,数十条木舟并排用绳索相连,上面铺了木板,组成了一座连通两岸的浮桥!
桥面上,八旗精兵,排成四列纵队,马蹄声声,步伐铿锵,正源源不断开赴南岸。阳光照在缀满铜钉的绵甲上,映出一片肃杀寒光。
贝勒阿敏勒马桥头,望着自家雄壮军容,脸上尽是得意。镶蓝旗大纛在他身后猎猎作响。
一旁的莽古尔泰却有些不耐,拿马鞭虚指着前方:“阿敏,磨蹭什么?朝鲜那些软脚虾,听见咱马蹄响就得尿裤子!赶紧过江,直扑王京,抢他娘的才是正经!”
阿敏嗤笑一声:“急什么?大汗让咱们来‘惩戒’朝鲜,顺便‘就食’,那就得把声势做足!要让每个朝鲜人都记住,不服从咱大金是什么下场!”
他回头对传令兵喝道:“传令!过江之后,各旗按预定路线,四散出击!遇城破城,遇寨烧寨!最终目标——合围王京!”
“嗻!”传令兵轰然应诺,打马飞奔传令。
刹那间,鸭绿江南岸,烽烟四起!
八旗铁骑如决堤洪水,向着朝鲜腹地汹涌而去。朝鲜沿江的哨所、堡寨,一触即溃。哭喊声、厮杀声瞬间打破了鸭绿江南岸的宁静。
军报如雪片般飞来。
“……破义州!朝鲜守将不战而逃!”
“……克铁山!明军望风而走!”
“……前锋白甲兵已突至西京平壤府左近!然平壤城高池深,朝鲜重兵云集,恐需费些手脚……”
阿敏接到军报,皱了皱眉,对莽古尔泰道:“平壤是块硬骨头,得啃下来。不然留着这钉子在后头,咱们南下也不安心。”
莽古尔泰眼睛一瞪:“那就打!多派些人,一鼓作气砸烂它!”
阿敏点头,却又想起一事:“这浮桥……要不要留些人守着?”
莽古尔泰哈哈大笑,指着那浮桥:“一座破桥罢了!毁了咱回头再搭!朝鲜这地方,还能有谁断了咱后路不成?毛文龙那老小子连铁山都不要了,缩在皮岛上不敢露头!赶紧打下平壤是正经,我都等不及去汉城府库里瞧瞧了!”
阿敏也觉得有理,遂不再犹豫,马鞭一挥:“传令!全军加速南下,先取平壤,再克汉城!”
一万五千八旗大军,浩浩荡荡,如滚滚铁流,沿着大道一路向南压去。
紫禁城,文华殿。
门窗洞开,却没什么风,殿内气氛凝重得压人。
内阁首辅黄立极、群辅孙承宗、兵部尚书王在晋、户部尚书毕自严、礼部右侍郎钱谦益、兵部侍郎李邦华、礼科给事中魏照乘、英国公张之极、武清侯李诚铭等重臣肃立阶下。
司礼监秉笔太监徐应元,正尖着嗓子,念一份刚从通政司送来的加急军报。
“……建虏大军已破义州、铁山,兵锋直指安州、平壤!朝鲜八道震动,告急文书一日数至……”
念完后,徐应元躬身退到一旁。
殿内一片死寂。
兵部尚书王在晋率先出列,声音沉痛:“陛下!军情如火!建虏此番倾巢而出,意在吞并朝鲜!若让其得逞,虏获朝鲜人口钱粮,其势更张!届时,辽西、蓟镇,乃至宣大,皆危矣!”
老臣孙承宗须发皆张,接口道:“王尚书所言极是!朝鲜绝不可弃!弃朝鲜则失藩篱,寒天下之心,更壮建奴之势!且如今建奴主力陷于朝鲜,我国朝正可借此良机,整军经武,巩固边塞!甚至……”他看了一眼崇祯,“于魏公公、袁巡抚招抚虎墩兔憨之事,亦大有裨益!”
黄立极也缓缓点头:“元辅、孙阁老所言,老成谋国。建奴若在朝鲜久战,则无力西顾,于我朝实乃喘息之机。然,如何援朝,还需陛下圣裁。”
几位大佬意见罕见一致:朝鲜不能丢,得让建奴陷在那儿。
户部尚书毕自严却面露难色:“道理自是这般道理……可钱粮从何而来?如今迁藩、市舶、清田诸事方起,处处要钱。若大举援朝,这……”
兵部侍郎李邦华立刻道:“毕司徒!岂能只算小账?建奴若饱掠朝鲜,得数十万石粮秣,数万丁口,转头用来打咱们,那才是泼天大祸!”
“是啊!”
“绝不能坐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