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崇祯的恩情到朝鲜(第二更)(1/2)
第118章 崇祯的恩情到朝鲜(第二更)
崇祯元年四月里,京师的天气已经有些燥热。乾清宫暖阁的窗子支开了一半,透着些微风,吹得殿里不那么闷了。
崇祯只穿了件青色的便袍,坐在炕上,面前的黄梨茶几上搁着一杯热茶,冒着丝丝白气。
他看着眼前几个心腹臣子。
杨嗣昌胖大的身子陷在绣墩里,额角已经见了汗。徐应元垂着手站在门边。牛金星则站在那幅巨大的辽东朝鲜地图旁边,小心翼翼地指着朝鲜的位置。
“肥翁,”崇祯开了口,叫的是杨嗣昌,“你怎么看?这朝鲜,救是不救?怎么个救法?”
杨嗣昌挪了挪身子,绣墩发出轻微的吱呀声。
他清了清嗓子,声音沉稳:“陛下,臣以为,眼下正是我大明内修德政,外守长城的关键当口!”
他顿了顿,见皇帝听得专注,便接着道:“内修的德政,关键就在‘迁宗室’、‘收市舶’、‘清官田’、‘理盐税’……这几桩事,哪一件不是阻力极大,又利益极大?若能办成一半,我大明便能转危为安,根基重固。”
崇祯听着,连连点头,脸上露出赞许的神色。
可他心里却在叹气。
成功一半?
成功七成恐怕也不够啊……还有那小冰河期这个大坑呢!去年北边大旱,今年春天雨水还是少,麦苗长得稀疏,这不是迁几个宗室、清几亩官田就能解决的。
他扭头,目光扫过牛金星。
心里又想:这回朕可没裁驿站,你家李自成如今还在老老实实“送快递”呢!算是少了个心腹大患。
可即便没了李闯王,这小冰河期,也不好过。天不下雨,皇上家也没余粮,没办法啊!要不.让闯王出国闯一闯?
牛金星见皇帝目光扫来,以为是要听他的见解,连忙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杨阁部所言极是。而这外守长城的关键,除了练新军、置三藩、联蒙古之外,眼下的急务,就是朝鲜了!”
他走到地图前,手指点着:“建奴若在朝鲜大胜速胜,饱掠而还,兵锋更盛。那黄台吉的下一个目标,不是绕道燕山取我长城隘口,就是重兵围困锦州,迫我在辽西与之决战!无论哪一样,我方都会被动!”
“反过来,”他手指在朝鲜画了个圈,“若建奴在朝鲜陷入泥潭,久战不决,那我朝廷就赢得了喘息之机,可以加紧布置。故臣以为,援朝……欲求全功,速胜建奴,以我眼下之力,是万万不能的。能求的,只有‘持久’二字!”
牛金星语气加重:“若能在朝鲜沿海,占据几处坚固据点,如皮岛、铁山般,能站住脚,维持住局面,让建奴无法速决,于我便是大胜!若是认不清眼下敌强我弱之势,盲目浪战,求什么速胜大捷,恐怕会遭致大败,损兵折将,反误了大事!”
崇祯深以为然,还补了一句:“还得保住朝鲜的国王!国王在我,大义名分就都在我了!”
他前世也是学过《论持久战》精髓的,懂得面对军事上明显强过自己的敌人,最忌讳的就是赌国运似的寻求战略决战。一味追求速胜,是取祸之道。
而且在远离本土的朝鲜投入过多兵力粮饷,明显不符合大明现在的利益。
要援,但不能把自己援垮。给朝鲜派发恩情是必须的,但是恩情有限,只能给朝鲜一点点。
他低声沉吟,像是自言自语:“只怕……朝中诸公,不这么想。有人怕是想着毕其功于一役,要把这援朝之役,往速胜大捷上推啊!”
杨嗣昌闻言一愣,胖脸上闪过一丝忧色,随即明白了。
朝鲜之役如果做大了,很多事情就不得不让一让了。
毕竟,崇祯的恩情就这么些,都给朝鲜了,王爷、宗室、江南士绅,还有西北“送快递”的李自成,还有海上拦路收费的郑一官他们想要恩情怎么办?
杨嗣昌斟酌道:“万不可让他们得逞!朝鲜之事,关乎国运,必须持重!”
牛金星则不以为意,他新进不久,对朝中盘根错节的势力体会不深,只觉得皇帝乾纲独断即可。
他开口道:“军国大事,自是圣心独裁。只要皇上拿定了主意,不为浮议所动,旁人说得再热闹,又有什么用?”
崇祯轻轻叹了口气。
心道:朕这个皇帝,眼下还没那么大的威望!登基才几个月,根基未稳。如果廷议上不能就“持久援朝”达成多数共识,那么就算硬派出去一个“援朝督师”或是“援朝总兵”,这活儿也会很难干。朝中的口水都能把他淹死,后勤粮饷也会被层层刁难。
想到这儿,崇祯又问:“既如此,谁可当这援朝督师?谁又可任援朝总兵官?”
这个问题,牛金星就答不上来了。
他当官没多久,对朝中武将、各地督抚的了解不深,只好躬身道:“臣……愚钝,于此并无合适人选,还请圣裁。”
崇祯目光转向杨嗣昌。
杨嗣昌沉吟了半晌,仔细斟酌着词句。
“陛下,”他先说了总兵人选,“援朝总兵,能干的人选倒有不少。此前平朵颜,破插汉,打出了不少敢战之将。但臣以为,御前亲军的几位坐营官必须去朝鲜多多历练。”
他看了看皇帝的脸色,继续道:“曹文诏、黄得功、孙应元他们,是皇上的心腹,忠心毋庸置疑。而且他们经徐公公调教,又习得了西法的棱堡构筑之术,深知守城之要。此去朝鲜,正可大用。”
“即便不直接出任总兵,”杨嗣昌补充道,“也可安排为副将、参将,让他们轮流带兵入朝历练。在实战中磨砺,以备将来之大用。至于总兵,可在尤总兵、侯总兵、麻总兵之中挑选一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