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七王下江南,要饭吃!(二十八更)(1/2)
第108章 七王下江南,要饭吃!(二十八更)
崇祯元年,四月初九。
皇极殿内,晨光熹微。百官依班次肃立,等那御座上的年轻天子坐定,才齐齐躬身:“圣躬万福!”
崇祯脸上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目光扫过殿下黑压压的人头,声音清朗:“平身。”
“谢陛下。”百官起身,垂手侍立,殿内一片肃静。
崇祯没有立刻议政,而是从御案上拿起一份厚厚的奏本,掂了掂,语气轻松地开了口:
“昨日,朕收到几份挺有意思的奏本。是从大同来的,大同城里那七位郡王上的。”
他顿了顿,笑意更浓了些:
“朕这些皇亲啊,这回倒是识大体,知道怎么让朕,让朝廷放心了。”
他转向侍立在御座旁的通政使杨绍震:
“杨卿,你念一念,襄垣王那份奏本的开篇,让诸位臣工都听听。”
“臣领旨。”杨绍震躬身接过奏本,展开,清了清嗓子,用平稳的官话念道:
“罪藩臣朱成錡,诚惶诚恐,稽首顿首,百拜上奏吾皇陛下:臣等世居大同,叨沐天恩,本应恪守藩屏之责,以报圣恩于万一。然臣等愚钝昏聩,未能远避嫌疑,与大宗代藩过往稍密,虽无丝毫悖逆之心,然思之实属不谨,惶恐无地,深负陛下天高地厚之恩……”
俞诲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里回荡,字字句句透着藩王少有的卑微与惶恐。百官听着,心思各异。大同代王谋逆案的风波未平,这七位郡王的自陈奏本,无异于在火上又浇了一勺油。
崇祯待俞诲念完开篇,便抬手示意停下。
“好了。”他目光转向班列中一人,“武清侯。”
刚从大同风尘仆仆赶回的宗人府丞、武清侯李诚铭心头一紧,赶紧出班,躬身道:“臣在。”
“尔是才从大同回来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说说看,大同那边的情形,还有这七位郡王,究竟如何?”崇祯的语气很平淡,听不出喜怒。
李诚铭心里发苦。他哪里不明白皇帝的意思?袁崇焕在代王府银安殿里给那些王爷画“江南”大饼时,他就在旁边坐着!袁崇焕要是没得了皇帝陛下的授意,敢给七个郡王开这种空头支票?他武清侯李家虽是外戚,但早已过气,如今定国公、抚宁侯这些老牌勋贵都削尖了脑袋“献忠”,他敢不顺着皇帝的意思说吗?
想到这里,他不敢有丝毫犹豫,立刻奏道:
“启奏陛下,臣奉旨赴大同协办代藩逆案,据臣所查,大同城内襄垣、灵丘等七位郡王,虽无直接参与代藩逆案之明证,然其与代王府往来确属频繁,田产、商铺等事亦多有牵连,此乃实情。更为紧要者,大同城内宗室子弟极众,除七位郡王外,尚有镇国、辅国将军一百余位,中尉及无爵宗人数千!”
他偷眼瞧了下御座,见皇帝微微颔首,便继续道:
“大同乃九边重镇,直面北虏。如此众多宗室子弟聚居一城,盘根错节,且地处边陲,外有插汉部窥伺。万一……万一有宵小之辈,内勾外连,或为北虏所乘,或生肘腋之变,则大同危矣,宣大防线危矣!此实乃国家心腹之患!”
他深吸一口气,总结道:
“如今七位郡王自请更封,远离大同是非之地,实乃自证清白、剖明心迹之举,亦是替朝廷分忧,为国家去除一大隐患!其心……可悯,其行……可嘉!”
这番话,既点出了七王与代王府的瓜葛,又强调了宗室聚集边镇的巨大风险,最后肯定了七王“自请更封”的“忠心”。句句都打在崇祯预设的点上。
这个武清侯,忠!诚!
崇祯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点了点头:“武清侯所见,甚合朕意。”
他随即转向文官班列之首:“内阁对此,有何议处?”
首辅黄立极早已准备妥当,立刻出班奏道:
“陛下明鉴!大同乃国之北门,安危所系。代藩逆案殷鉴不远,宗室聚居边城,隐患深重。七位郡王深明大义,自请更封,远离是非,实乃忠君爱国、自证清白之举!此议若成,既可安宗室之心,亦可固国家边圉,一举两得。臣等内阁以为,陛下当俯允所请,成全七位郡王一片忠心,亦为国家去除一大忧患!”
黄立极的话,几乎就是武清侯的官方升级版,把“自请更封”上升到了“忠君爱国”、“固国家边圉”的高度。
殿上百官,尤其是江南出身的官员,听着这君臣三人一唱一和,心里都跟明镜似的。皇帝这是铁了心要把大同这七个烫手山芋,连同那一百多个将军、数千宗室,一股脑儿迁出去!而目的地,十有八九就是他们江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