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张之极:我要献忠,我要当张献忠(第(2/2)
“陛下!”张之极的声音比徐希皋还响亮几分,“臣以为,大同宗室当中,定然有不少人曾为代王府效力,参与过诸多不法之事!即便不曾直接涉及谋逆,但替代王府搜刮民脂、欺压百姓,那也是在为逆藩张目,其罪亦不容轻恕!”
他偷眼瞧了瞧崇祯,见皇上听得专注,便更来了精神,语气也愈发慷慨:“对此辈,朝廷正当严查严办!岂能因其人数众多便畏缩不前?臣,愿为陛下前驱!”
他心里想的明白,勋贵的价值在哪?就在这“忠”字上!皇上现在需要人当恶人,需要人“献忠”,那他英国公府就得当这个“张献忠”!
崇祯看着张之极,点了点头,心里嘀咕:“这张之极,倒是很会‘献忠’…嗯,以后就叫你‘张献忠’?不妥不妥,这外号听着就不吉利…”
他心里转着念头,嘴上却道:“英国公世子所言,也有理。不过,大兴诏狱,牵连过广,也非国家之福。”
他停顿片刻,似乎有了决断,声音清晰起来:“不如这样吧。朕也不让田尔耕、许显纯去一一查问那些将军、中尉了。朕,给他们一个自证清白的机会。”
所有大臣都竖起了耳朵。
“只要他们自己主动上奏,提出更封之请,并言明自愿承担迁移之费用,朕就法外开恩,准他们离开大同,另迁他处安置。”
崇祯语速不快,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味道:“当然,也不是什么地方都能去。就让他们去南京、扬州、南昌、苏州、杭州这几处富庶安宁之地吧。”
底下几个大臣闻言,脸色稍缓。皇上选的这几个地方倒真是不错,是给条活路,不是往死里逼。
可还没等他们这口气松完,崇祯又接着道:“若是其中有人家无余财,实在困顿,朕…可以从内帑中支借一些银两给他们,帮他们安家。”
几位阁老下意识地点点头,觉得皇上到底还是仁厚。
但崇祯的下一句话,就让所有人瞬间明白了天子的真正意图。
“这借支的银两,也不必他们还了。回头,就从他们今后的禄米里,逐年抵扣便是。”
堂内鸦雀无声。
停了他们的禄米!
皇上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最终的目的,竟是要甩掉大同宗室这数千人的禄米包袱!
一直没怎么说话的户部尚书毕自严,眼睛猛地亮了。他管着国库,最清楚宗室禄米是个多么巨大的无底洞,几乎拖垮了山西和中央的财政。
他立刻抓住机会,站起身奏道:“陛下圣心仁厚,体恤宗亲,臣等感佩!然,若停了…若以禄米抵扣安家之费,则迁移至各地的宗室子弟,日后以何为生?南京、扬州等地虽好,无米下锅,亦恐生事端啊!”
这才是最关键的问题。没了禄米,这帮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宗室老爷,到了新地方怎么活?难道真要活活饿死他们?那还不如留在大同呢。
所有目光都再次聚焦到崇祯身上。
崇祯似乎早就等着这个问题。他脸上看不出丝毫为难,语气平静地吐出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
“朱家人,有手有脚,怎么就活不下去了?”
他目光扫过全场震惊的面孔,缓缓地,一字一句地说道:“朕,可以准许所有自愿离开大同的宗室子弟,从事士农工商各业,并可…参加科举!”
“嗡……”
尽管极力克制,堂下还是响起了一片压抑不住的惊呼骚动。
疯了!
皇上这是要捅破《皇明祖训》的天啊!
允许宗室从事四民之业?参加科举?
这…这简直…
所有大臣都一时无言,目瞪口呆地望着御座上的年轻皇帝。
连“张献忠”都不敢继续“献忠”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