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外观定稿(1/2)
第200章 外观定稿
会议还在继续。
主要是对外观定性。
关于屏幕的问题,乔布斯一直认为3.5英寸是最佳手机尺寸,银行卡大小,也是最适合单手交互的尺寸。
更大的屏幕,就是愚蠢的设计。
这个设计一直沿用到了2011年的ipone4s,乔布斯见上帝之前。
网上也有很多吹捧之言。
现在不过才2006年,所以陈学兵一开始也觉得3.5英寸应该是有点什么说法,命令设计一直在对标3.5英寸。
但是工厂先后反复雕琢了几款不同边框的3.5英寸模板给他试用,他发现自己好像有点渴望愚蠢。
他这个后世来的人,完全用不惯。
手持的正常距离盯着看久了,感觉还有点视觉疲劳,对眼睛很不友好。
手机,作为以后通信、生活、娱乐、工作为一体的最重要工具,为什么一定要单手操作?
他忽然觉得乔布斯走得早,对苹果或许是件好事,否则以老乔的犟性,往后的好几代可能都会被限制在这个聪明的设计上。
不过同等技术下,屏幕越大,ppi(像素密度)就越小,ppi在240以下时,人眼能察觉到明显的颗粒感,300以上时就几乎无法察觉了。
以目前的lcd技术,4英寸以上屏幕,要达到100(较为细腻)以上的ppi都是难事。
大家也习惯了董事长的高要求,反正内屏技术近年发展很快,提议内屏可以边等边谈,把硬件工程师叫来,先按照4英寸和4.2英寸现场出了几款方案。
英寸,本来是个长度,对应2.54厘米,如何用来定义一个面积的呢?
对角线。
屏幕的对角线多长,就是几英寸。
不过面积相同,不代表长宽相同,同样的面积下有无数的长宽解。
通用的比例,有经典比例16:9,宅机身比例18:9,超长屏19:5.9。
当然是选择16:9。
原来的ui设计,也是按照这个比例制作的。
定了比例,出图也就20分钟。
根据人体工学验证,16:9方案的平均拇指覆盖宽度为58.4mm,单手操作纵向极限为107.1mm,虎口压力点宽度为52.4mm。
第一款4.0英寸的方案,屏幕尺寸为88.48mmx49.77mm,上边框4.2mm,下巴区10.8mm,单侧边框2.6mm,机身尺寸为115mmx58mm。
第二款4.2英寸的方案屏幕尺寸为93.1mmx 52.4mm,边框区稍大一点,机身尺寸为115.2mmx58.1mm。
工程师又说,麒麟元素主要可以体现在背部和侧面。
他开始画图。
摄镜头外绕1.5mm宽鎏金云纹环,如缥如缈,栩栩如生。
陈学兵还有些赞叹,这设计不错啊。
又开始画底部扬声器孔:采用麒麟爪印阵列,单孔尺寸1.8x2.4mm,间距0.6mm。
尺寸都做好了。
到了这里,陈学兵觉得不对,很不对。
工程师继续画图。
侧电源键,雕刻微型麒麟尾纹。
音量键,表面0.1mm深螺旋凹槽,模拟尾部鳞片触感。
背部圆型标志,边框内采用深浅变化的雕刻麒麟鳞片纹(深度0.05-0.2mm),光线折射呈现动态麟甲效果,也就是如今那些小浣熊ssr卡牌的反光效果。
甚至充电器插头都刻制了一个云纹浮雕。
一张a4纸,用铅笔逐渐绘制了一台手机的不同的面。
整个机器,就是一头藏在云中不露头的麒麟,给人更多想象。
工程师又抱了台电脑过来演示。
开机动画:水墨麒麟侧影从芯片晶圆中跃出,伴随青铜编钟音效。
开息屏声:道韵水滴声。
充电动画:绿色能量奔流。
陈学兵看完,很想骂人。
这他妈是临时提议??
除了尺寸是临时做的,关于“麒麟”的元素,你们起码干了他妈一个月了吧??
他退出围成一圈观摩的高管们,背着手无语道:“你们下次对我的想法有意见,能不能不要背着我悄悄干??”
硬件工程师无辜地眨巴眼:“董事长,这是根据您提供的人机交互逻辑做的,不算背着您干吧?您要是觉得不好.我们再改改。”
陈学兵叹了口气。
这他妈就是手底下有人的感觉啊。
比他想的精妙多了。
卢韦冰让人做出这个…大概也是在证明能力。
“外壳什么材质?效果做出来.不会失真吧?”陈学兵问道。
“呃我们一致认为您原来提供的铝制品加塑料的方案很好,正面黑色,中框还是采用金属,背板做成铝银和亮黑塑料的拼接色。铝密度只有铜的三分之一,可塑性也比较高,表面易加工,也耐腐蚀,导电性和热传导率都很好,塑料部分可以占据下半部分三分之一,防止形成法拉第笼隔绝信号,还可以增加三防属性,如果您同意,样板您很快就能看到。”
陈学兵还是感觉这个背板和iphone一代有点像。
“嗯成本多少?”
“我们在宝安区找到了一家长盈精密公司,他们说可以做,价格在160块上下,现在尺寸要变大,价格肯定会高一些。”
“如果采用多种颜色呢?价格会涨多少?”
“成本应该会高一些,不过还得看我们下多大的单,单子下得大,一切都好谈,甚至能比160还低一点。”
这年头,大家玩的还是“先生产,后销售”。
生产了一大批产品,把货铺出去以后才开始打广告或者开发布会,消费者看到信息,就能去销售点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厂商不断重金砸广告,就是希望能赶紧把铺出去的产品迅速销完,然后供应商提着现金来厂子里排队拿货,甚至供不应求时还可以提点价。
但这种模式,十分依赖厂商对市场需求的精确判断,一旦宣传效果不好,则要承受反面的库存积压风险。
正如董小姐所说,黑色家电更新换代之快,让人目不暇接,一旦长期积压,可能就是血亏降价。
后世的网络销售模式,则是预售策略。
只要生产出部分样机用于测试和备货,就可以召开发布会,制造市场热度。
可以通过预售来评估市场需求,避免过量生产导致的资金占用。
但这种模式亦有风险。
如果市场热度远高于预期,合同内供应商调剂的原材料不够用,供货延迟导致供应不足,厂家形象就会大打折扣。
考的是供应链管理能力。
陈学兵当然是朝着新型销售方式去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