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逐渐壮大(2/2)
卢韦冰了半分钟消化这些东西,而后点头。
“我知道了。”
陈学兵又翻了翻手里的资料。
“你的plan2要有个别的品牌,名字想好了吗?”
“啧。”卢韦冰咂了咂嘴:“「道」这个名字太庄重了,你已经做了高端,我的计划是要做一个年轻化的品牌,走中低端高性价比路线,名字也可以轻松一些,动物或者植物、水果一类的吧。”
陈学兵笑了:“「道」未必就不年轻,这个字用法多样,我相信会成为以后的20年最大的梗,不过你的想法也对,我帮你想了个名字,「爆米」手机,以后我们的手机包装外壳也可以做成桶状,就像一桶爆米,怎么样?”
“爆米。”卢韦冰眼神渐亮:“不错啊…这个不错,创意也不错!董事长,这次您可是开窍了!您怎么想到的?”
陈学兵笑了,摆摆手:“品牌灵感的故事你自己去编吧,有传播性就行。”
其实他最初想到的当然是小米。
但…抄就算了,没必要把名字也抄了。
不过,他顺着这个名字网上捋,想到了一个段子。
米的妈妈是,因为生米;米的爸爸是蝶,因为蝶恋;米的外婆是妙笔,因为妙笔生;米的外公是爆米,因为他既抱过米也抱过。
爆米,赫赫…
卢韦冰也从这个名字里找到了一些灵感,一手握拳捶于另一只手掌。
“那我查查这方面的资料!对了,你让我跟埃摩森猎头对接技术人员的事,他们说今天下午最后两个人会到公司报道,其他的人都要到节后了,到目前为止总共十个人,有电路工程师,ui设计,芯片设计,还有,电容屏方面的工程师不是很好找,他们联系了一家生产电容屏的公司,叫中触电子,就在深圳,需不需要联系?”
陈学兵摸了摸后脑勺,笑了:
“我不是要做电容屏,电容屏我们找大厂家定做就行了,只是电容屏技术现在没有商用到手机的案例,需要一组懂电容屏的人马和厂家对接我们的要求,更好的落实到我们的手机上。”
“懂了,具体哪方面的要求?能不能说一下?我也认识一些国际厂家,你跟我说就行,我去落实。”
“嗯…是这样的。”陈学兵缓缓说道:
电容屏虽然没有商用于手机,倒不是技术问题,主要是目前的智能手机两大阵营,palm和ppc的系统操作方式设计都是用笔戳,系统太老套,用电容触摸方式没什么好处,还贵。”
“我们的界面势必要针对电容屏的交互优势自己设计的,所以我找了ui设计师,除此之外,还要用到贝尔实验室二十年前研究出的多点触控技术。”
“我的想法,是要找到掌握这项技术并生产电容屏的厂家进行对接生产,期间肯定要有懂电容屏的团队在厂家和我们的手机界面设计团队之间对接,软件和硬件完美配合,保证技术效益最大化,具体要求我会交代给界面设计团队。”
这几天陈学兵窝在办公室也没闲着,他在大量学知识,查资料,拼凑具体的想法。
“哦…”卢韦冰点头:“那厂家外派团队过来现场对接呢?行不行?”
陈学兵身子后靠。
“那就要他们有足够的耐心了,研发过程他们的人必须全程在场,保证效率。”
“知道了,我来沟通。”卢韦冰干脆答应。
“好吧,那你试试。等技术人员到齐,通知他们,晚上一起吃个饭。”
“行…对了,我有位师兄刚好回国,在芯片领域也是响当当的人物,现在在美国开公司,他有个助手想回来发展,准备推荐给我,要不要请他们一起来吃个饭?”
“哦?”陈学兵来了兴趣:“有多响?叫什么名字?”
“张浩。”
“张…浩?”陈学兵表情滞了一下。
“哪个张浩?”
……
深南中路,上海宾馆。
很多人都说深圳没有历史,因为深圳1979年才从宝安县改为sz市,81年才升格副省级城市。
这家85年开业,最近刚刚重新装修的上海宾馆,就是深圳的一部分历史。
门外的公交站以这座宾馆命名,近30路公交车每天把数以百万的客商迎来送往于世界之窗、欢乐谷、锦绣中华、民族文化村、野生动物园景区及华强、赛格、机场、火车站和边境口岸等贸易场所。
陈学兵郑重其事地选了这里吃饭,虽然一大半的技术员都来自于深圳的各个公司,但他仍以当地人的身份向11个技术员介绍深圳这座城,因为这将是个历久弥坚的项目。
这个“天道”系统项目组,在他心里,也会成为日后奇点科技管理人才的黄埔军校。
科技公司,必须要走以技术人才管理技术人才的路线。
饭间,陈学兵和卢伟冰一人一杯酒的自我介绍之后,每人映着窗外深圳中心地段的绚丽夜景,抬杯介绍自己。
“我叫张洪斌!搞前端设计的!架构设计我也学过一些,其实我大学是学材料的,二极管是个神奇的领域,和它有关的一切事情我都感兴趣,我认为把二极管的应用做到极致,我们整个国家的科学实力都能上一个的大台阶,深入了解它的特性,在设计的过程中也能把思维化繁为简,获得灵感。”
“我叫黄小海!我…也是做前端设计的!主攻rtl,擅长verilog语言,我是张老师的助手!”
“额…我是刘松,我不是学半导体的,大学毕业以后,我自学了编程和eda,我主要是做后端验证和仿真,在中兴ic设计部工作了四年,在深圳中兴微电子工作了一年半,希望大家多多关照。”
“中兴微电子?你们公司今年刚发布了一款wcdma基带处理套片吧?你参与了吗?通信协议你熟不熟悉?”许文风开口问道。
手机soc芯片是要把基带芯片集成进来的,架构师则是芯片灵魂的缔造者,食物链的最顶端,牛逼闪闪的存在。
他们熟悉各种通信协议,在芯片研发之始确定方向,判定协议的哪些部分可以用软件实现,哪些部分需要用硬件实现。
在座的并非初学毕业的小白,至少都是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介绍的过程中,他们都在留意队友的特长。
“参与了,总线协议略懂一些,有两纳米级to(传递外部工厂生产)经验和bring—up(流片后的测试)经验,国内目前的先进工艺和公司我也比较清楚。”
面容年轻的刘松这话一出,不少人伸出了大拇指。
人家这工作经历可不浅啊。
“诶,大家以后一起做事,有什么本领可别谦虚啊,得说出来!”卢韦冰笑道。
“呵呵。”
一个戴着眼睛的微胖中年从厕所里擦着手出来,看向刚才发过言、略带青涩的黄小海。
“韦冰说得对,小海,你擅长的东西要说出来,让你的队友知道,大家才能更好地配合。”
这位笑着落座,其他人都沉默了。
大神。
真正的大神。
即使是傲气外露的张洪斌博士,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陈学兵看着张浩,眼神也十分复杂。
张浩,男,1967年,清华大学电气工程硕士学位,1991年赴美国深造,1995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后在英特尔、摩托罗拉、思科等国际知名公司任职,并参与了许多大型集成电路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还在斯坦福大学指导了一批硕士和博士,在微机电滤波芯片领域,张浩博士取得了显著成果,获得7项美国专利。
也是顶级的芯片架构师。
芯片发展史的著名“景点”,处处留下它的足迹。
2001年,与人合伙开了一家名为“netlogic microsystems”的高性能网络处理器研发公司,担任副总裁和首席技术官,去年全球营销额达到4800万美元。
这些,是卢韦冰跟他说的。
但陈学兵不止知道张浩的现在,还知道他的未来。
张浩后来辞职回国开公司了,还在国内大学担任教授,为国内芯片领域作出贡献。
具体开什么公司,什么大学任教,陈学兵就不太记得了,反正他继续待在国内,大概率是会获得一个“芯片xx领域之父”称号的。
但后来的事情,中断了他的报国之路。
2015年,张浩应邀赴美参加一次科技会议时,被钓鱼执法,关在美国九年。
因为华为的事,张浩的资料也火过一阵,也让前世的陈学兵了解并关注过他的消息。
这位回到座位,陈学兵的精神立马集中到了他的身上。
都特么进了他的窝了,这不挖过来,简直天诛地灭啊!
他极有兴致地笑道:
“张博士,你的特长是什么?也给我们介绍介绍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