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横行无忌,快快快(2/2)
别列佐夫斯基就算是掏空全部家底,都不可能拿出这样一笔钱。
那这钱是从哪出来的呢?
成立银行时间又如此突然。
答案只有一个,苏联之外的犹太资本的支持。
而这些资本来自哪里呢?
无他,美国而已。
二战时期,犹太人遭到屠杀,逃跑的主要两个国家就是苏联以及美国。
这些犹太人在过去几十年,都在为这两个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美国,犹太资本发展迅猛,依托着美国的体制以及对于全球的影响力。
隐隐形成了一股庞大的金融势力。
而在苏联,有公权力镇压着,犹太人如同绝大多数普通的斯拉夫人一样,为这个国家发光发热。
但是,戈氏的上台。
他颁布的一系列改革法条。
以及步入九十年代,这个国家迎来的前所未有的混乱。
毫无疑问,给了这个国家的犹太人,一个肆意的舞台。
于是,别列佐夫斯基这样一名天才数学家下海经商了。
于是,亚历山大·斯摩棱斯基这样一个在建筑部门任职的工程师,利用农业银行的资源,不断发展壮大。
于是,米哈伊尔·霍多尔科夫斯基这位化学工程师,利用布青团的资本,实现了自我资本的腾飞。
这些人,这些势力,毫无疑问在此刻都远逊色于他。
但是他们背后若隐若现的国际犹太资本网络,却是不可名状的强大。
其在未来爆发出的能量和野心,绝对不容小觑。
“石屹!”秦远语气异常郑重,“这件事,你知我知,不要再对任何人提起,就当从未发现过。明白吗?”
潘石屹被秦远突然转变的严肃态度惊了一下,但立刻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郑重承诺:“秦总,我明白了,绝不会对外透露半个字。”
“还有一件事,需要你立刻去办。”
秦远的目光重新变得坚定而锐利,“尽快搜集一份苏联各地主要啤酒厂的名单。波罗的海啤酒厂的发展速度,在我看来,还不够快!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速!”
“还不够快?”潘石屹心中一震。
月营收超过收购价,这速度已经堪称奇迹了!
但是他不知道秦远心中的紧迫感。
海外犹太资本发力了,毫无疑问,这个国家将迎来新一波的震荡。
留给他的窗口期已经不多了。
他必须抢在这些未来寡头及其背后资本尚未完全成长起来、尚未将触角伸向更多优质资产之前,利用现有的资金和渠道优势,快速跑马圈地,建立起足够庞大的实体产业壁垒。
秦远为远东集团设定的模式,就是用银行吸收的廉价卢布资本,收购那些能产生稳定现金流的优质实体资产,然后用资产产生的利润反哺金融。
鸡生蛋,蛋再生鸡。
形成“收购-盘活-产生现金流-反哺金融”的商业闭环。
但波罗的海啤酒厂的巨大成功,如同一盏明灯,必然会引来贪婪的目光。
而且,随着这些犹太人的银行的发展壮大,不可避免的会和远东国际银行发生碰撞。
所以,要抓住当下这些犹太人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机会。
以更快的速度,吃下那些分布在苏联各地的啤酒厂。
形成一个庞大的啤酒集团。
而后他才能以这家啤酒集团的名义,猛龙过江,直接杀入国内市场。
与百威、英博那些巨头厮杀。
深吸一口气。
秦远心中剧烈翻腾。
这场游戏,什么时候结束,他不清楚。
但是他知道,终结掉这场游戏的人,一定是他。
随后几天,远东集团这台庞大的机器再次高速运转起来。
潘石屹亲自带团,在波罗的海啤酒厂的现金流支持下,于圣彼得堡和西北地区的三座城市同时开设远东国际银行分行。
几乎在整个俄罗斯西北区连成了一张大网。
而与此同时,一场针对苏联啤酒行业的大收购悄然展开。
根据潘石屹团队迅速搜集到的名单,远东集团挥舞着支票,在沃罗涅日、新西伯利亚、顿河畔罗斯托夫、萨马拉、图拉、哈巴罗夫斯克、雅罗斯拉夫尔等八个城市,成功收购了八家具有相当规模的啤酒厂!
有着远东国际银行提供的充沛资金,以及安全委员会背后隐隐若现的庞然大物。
这些收购行动可以说是畅通无阻。
而随着这些收购的相继进行,远东国际银行成立分行的速度,也在加快。
在潘石屹进入基辅的同时,易笑迪、伊莲娜等人率领的团队,以及那些早已融入远东集团的苏联本土大学生精英们,分头行动。
在乌拉尔区的叶卡捷琳堡、伏尔加河流域的萨马拉和伏尔加格勒、远东的哈巴罗夫斯克、乃至蒙古的乌兰巴托等地,相继成功设立了远东国际银行分行。
这些分行与莫斯科总行、圣彼得堡分行以及即将成立的基辅分行一起,初步构成了一张覆盖苏联欧洲部分、乌拉尔、西伯利亚乃至远东的庞大金融网络。
同样以高息开路,同样是式营销,存款就送红肠罐头。
这些招数,屡试不爽。
迅速在各地掀起吸储热潮。
而在一些偏远地区,潘石屹按照秦远的所说,重用当地有影响力的代理人。
并邀请当地官员成为银行“顾问”,快速融入地方权力结构。
这一举措,在五科蓝这样的加盟国之中,为业务的拓展扫清了诸多障碍。
然而,如此迅猛且大规模的扩张,如此凶猛的吸储攻势,不可避免地严重冲击了原有金融势力的利益。
这不再是莫斯科一城一地的竞争。
而是在整个苏联范围内,与西方银行和新兴本土私人银行展开的全面角逐。
此时,即便是旗、摩根、瑞银这样的金融巨鳄,也无法再轻视秦远和他领导的远东集团。
这个中国商人展现出的魄力、手腕和对苏联社会矛盾的利用能力,让他们感到了切实的威胁。
在多次内部磋商后,这些西方银行巨头们达成了一种默契。
不久,一份措辞严谨、列举了远东国际银行“涉嫌不正当竞争、扰乱金融秩序、潜在兑付风险极高”等“罪状”的联合诉状。
被正式递交到了苏联中央银行的案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