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三名剑圣?(1/2)
第140章 三名剑圣?
新横滨警视厅,
由於突如其来的紧急列队的指示,警员们迅速武备戴装,
不多时,
便全都佩戴枪械,整装待发,集合在了警视厅前的空地上,等候进一步的指示。
每个人都是神情肃穆,內心紧张而文激动,
虽然他们都不清楚具体要去做什么,但如此大规模的全员出警,
自当初扫平洋人居留地后,还是头一次。
能够预见的是,这一定又是一次针对某方黑恶势力的扫除行动。
加之,
站在警视厅前,警员们的正前方,那四位十分显眼,正在发號施令的身影。
戴著鬼面、斗笠,不识面目,
制服样式与他们类似,但顏色更为深沉,偶然显露出的內衬,是一层闪著淡淡红光的细密甲胃。
看著很薄,犹如某种大只鳞片的紧密嵌合,却又透出金属的光感,而且还会隨著行动收束延展,像是正在呼吸的某种活著的装甲。
不明所以,莫名给人一种极大的压迫感。
多看上几眼,就仿佛要被那甲胃散发的红光给侵蚀吞噬。
对於未知的东西,人本身就容易產生畏惧。
又透出一种激发本能的威压,畏惧自然也就更强了。
在这之上更进一步的是他们警视厅的最高长官,警视总监,实力强大的中村半次郎,也正唯唯诺诺的听从其中某一人的指示。
显然对方还是他们上上级。
这既值得庆幸,也令人困惑,
同样的疑问,同样的好奇,於场中佇立的每位警员的心中、眼底发酵滋生,
这些人究竟是谁?
他们身上穿著的甲胃到底有什么作用?
新横滨警视厅,居然还有这样的秘密武器?
唯一不用询问,他们也都知晓的便是,这肯定又是那位工业之神,关赫先生的作品。
事实上,
若有眼色好且识货的人便能注意到,
金属斗笠上印有一个苍劲有力的“赤”字。
新横滨,各个新工厂,新作坊所出產的先进器具,
如冰箱,空调,纺织机,各类工具机,包括对外出口的量產版81式步枪,
警员们使用的93式警用转轮手枪,81式警用步枪,以及机关艺术品作坊,所制的机关赏玩物,
它们的原型样品,全都印有这个“赤”字。
那是代表赤屋原厂出品的標识。
“赤”字的侧下方,还会刻印编號,代表时间和版本。
这都是为了让品牌效应深入人心,增强印象。
使得人们的观念中,不自觉將赤屋与质量,与创新,与先进,紧密结合在一起。
这是关赫晓为了之后对外出口,抢占列强本土市场所做的铺垫,
只不过现下还远没到那一步。
先得把日本岛的局势稳定下来,控制了整个国家的產业链,进行统合后,搞定国內全面的產品供应,再考虑大规模对外出口的事。
现在只以赤屋的名头,卖卖军火,机关造物,铺垫一下市场就足以。
“都查清楚了吧?”
关赫晓眼看警员们集结的差不多,转头向半次郎问道。
他的声音透过面具,显得有些低沉发闷,不熟悉的人肯定听不出是他,但也听得清楚他在说什么。
“回大人,查清楚了,石田道场,中岛道场,还有冢原道场,一个名为神刀馆的新道场,加之横滨的弘明寺,伊势山皇大神宫,都参与了土地强买强卖。”
半次郎回答道,“不只是在新横滨,他们在周边的城市也干了类似的事。旨在霸占那些未来有价值的土地街町。”
“伊势山皇大神宫?”
关赫晓微微挑眉。
“是十多年前迁来横滨的关东版伊势神宫。”
半次郎解释道,“他们得到了新政府的允许,占据了横滨的中心山丘。”
说著,他伸手指向了东侧,顺著看去,便见距离警视厅不远,有一座格外高耸的山丘,聂立於城市的中心。
鬱鬱葱葱的山道,开满樱,通往顶处的神宫。
关赫晓看了一眼,又问,“警视厅之前就知道这些事,为什么没有上报?”
半次郎听出了对方语气里的不悦,额头不由得浮出一层细密的冷汗,却是有些然。
他也是今早得到关赫晓的传令,才派人去查,才知道了有这么回事。
手下的人不知为何,也没有上报给他,
这其中有可能的原因不多,
要么是警视厅內部有人在欺下瞒上,私下与道场寺庙们勾结。
要么是警视厅监管不力,连这么明自张胆的土地买卖都未觉察。
而今早上这么一下子就查出来,足以见得此事並不算隱秘,故意不上报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半次郎迅速躬身,震声道,“请大人恕罪,我这就清查警视厅,一定严惩那些腐败份子。”
关赫晓知道这种事无可避免,一定会发生,也没有生气或者责怪,只是淡淡给出建议,“重点从有武士背景的人身上查,查到了关係,就列出罪状,当眾行刑。”
乱世得用重典,尤其是在他的新政权还未完全稳固的当下。
单单给民眾好处,会被误以为心善,仁慈手软,使得某些自以为聪明的傢伙肆意搞些小动作,
以为不会被发现。
关赫晓早就见识过许多类似的行径,一眼就识破了这些人的动作。
新横滨发展势头迅猛,扩张是必然的,土地的需求也是必然的。
某些人有钱有势,占据先机,便想著趁机霸占土地,到时狠敲新横滨,敲他一笔。
对於这种投机倒把的行为,强硬的威镊必不可少。
“是!”
半次郎心中一凛,也是没想到对方如此的杀伐果断。
“新横滨的土地归新横滨,归横滨的所有民眾,个人只是有著使用权,可以租借,但不得私自买卖。”
关赫晓紧接说著,又道,“我记得我在给市政厅的临时新律草案的建议里,明確提到了这点,
难道后续实行的律法把这条刪掉了吗?”
半次郎愣了一下,旋即稍一回忆,这才想起来,发给警视厅作为治安惩处规章的新律里,还真是没有这一条。
这一次,
他的后背也被冷汗打湿了。
关赫晓看他的反应,也就知道了事实如何。
倒也没感到多气愤,毕竟这事太正常了。
谁让他自己懒得编写详细律法,而只是给建议,让底下人去实施。
底下人会修订法律的人也不多,最后就只能找那些社会上公认的,所谓律法界的大学士来进行土地所有权这块,牵扯到的利益过多,能念书念到大学士这个层次的,屁股肯定是坐上边。
加上关赫晓本人忙著工业建设,没太管这边的事,只是给了建议。
其他人,包括中村半次郎,岩崎幸太郎在內,又不太懂其中的道道,自然而然就被忽悠歪了。
不过时间尚短,民生上由於產业的快速升级,得到极大改善。
土地兼併的问题尚未凸显出来,所以问题其实並不大,都没来及反映到大部分民眾身上。
毕竟横滨种地的农民少得可怜,粮食生產依赖进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