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不表态也是一种表态(1/2)
第369章 不表态也是一种表态
陕西、河南两地留守的清军营勇不是很多,即使两地清军营勇南下驰援襄樊,陆勤有把握阻截乃至消灭部分来援的陕西、河南兵勇。
较之陕西、河南两地清军的南下驰援,陆勤更担心的是直隶清军的南下来援。
虽说春末他们这些北殿的高级军官就已经获悉了韦昌辉、林凤祥、李开芳等人的北伐大军已经兵临京师城下,开始攻打京师城的消息。
然而此后他们便再未能获得北伐军攻打京师城的进展。
韦昌辉、林凤祥、李开芳等人的北伐军还能围困攻打京师城多久,同北方清军鏖战多久,没有定数。
谁也不敢保证直隶的勤王清军是否会分兵南下救襄樊。
待争论稍歇,陆勤缓缓起身,目光扫过众将:“强攻的确会加重伤亡,但长期围困风险和变数太大。
左先生和刘冰怀(刘齐衔)委托我转交给罗绕典的信件,前番因战事紧急,还没来得及给罗绕典送去。
我们可先礼后兵。明日以送信为名,遣使入城见罗绕典,向罗绕典等人陈明利害,劝其投降。若能不战而下襄阳,自是上上之选。”
罗绕典是湖南安化县人,为人廉洁,官声不错,素有贤名,在湖湘影响力颇大,左宗棠希望罗绕典能像刘齐衔一样弃暗投明。
故陆勤出发前特地给罗绕典写了一封信,委托陆勤带给罗绕典。
当然,陆勤也希望罗绕典不要做无谓的抵抗,主动投降。
如此他便能以最小的代价拿下襄阳城,尽快对现阶段的战事完成收尾,以免夜长梦多。
谢斌点头表示赞同:“给罗绕典和襄阳城守军三日期限。若他们识时务,开城投降,可保全身家性命。若是不识抬举,届时再强攻不迟,也好让襄阳军民知道,我军已仁至义尽。”
谢斌觉得用三天时间试一试劝降罗绕典,如若罗绕典不愿意出城纳降,届时再攻打襄阳也无妨。
陈淼虽然渴望立即进攻,但见主帅和副帅意见已经达成一致,也不好再继续争辩下去。
议定先劝降罗绕典,劝降不成再攻,陆勤环视诸将,一锤定音:“传令各军,这三日间抓紧时间备战,多造渡船、云梯等攻城船器。”
众将对先劝降、劝降不成再攻襄阳的决议没有异议,但派谁当使者前往襄阳又成了问题。
愿意主动前往襄阳城劝降罗绕典的中高级军官甚多。
陆勤和谢斌经过商议考虑,最终还是决定让副参谋长张泽前往襄阳送信并劝降罗绕典。
一来张泽善于交际,脑子灵光,进退有度,不致误事。
二来张泽资格老,且贵为副参谋长,分量也够。
陈淼则担心张泽的安危,觉得张泽地位过高,不宜派遣张泽前往襄阳城劝降。
陈淼之言正中卓化禹下怀,卓化禹以张泽职位过高,前往襄阳城风险过大为由,主张由自己代替张泽前往襄阳城劝降。
陆勤同意了卓化禹作为副使随行,帮衬张泽,不过主使还是选定了他更为放心的张泽。
罗绕典乃惜名之辈,战前湖广提督鲍起豹建议驱使兵勇焚毁城根外的民舍,以便于防守,罗绕典惜屋太多,此举有伤其官声,未予同意,最终还是湖广提督鲍起豹绕过罗绕典焚毁了部分民房。
以罗绕典的为人,不至于做出斩使之事,至少表面上不会对张泽不利。
辰时初刻,汉江之上薄雾未散。
张泽、卓化禹一行人乘坐快船,在晨光中缓缓驶向襄阳外城震华门外的汉江江面之上。
两人于船头并肩立,张泽神色从容,卓化禹则是眼神警惕地扫视着震华门城楼上的清军兵勇。
快船在距离岸边约二十丈外停下,举起手中的千里镜朝震华门城楼上望去。
但见震华门城楼之上,旌旗招展,铳炮林立。
闻知震华门外有短毛来使,面容清癯的湖北团练大臣罗绕典在一众襄阳城官将的簇拥下出现在城楼,神色冷峻。
垂手侍立于罗绕典身侧的襄阳府知府海瑛,襄阳镇总兵邵鹤龄等部分襄阳城清军官将军眼神中却带着几分不易察觉游移不定之色。
“城下何人?所为何来?”罗绕典中气十足地朝震华门城楼之下的张泽、卓化禹等人厉声喝问道。
张泽拱手一礼,声音清朗:“使者张泽,奉陆帅之命,特来拜会罗大人,并有左先生与刘冰怀的亲笔书信奉上!”
听到左宗棠和刘齐衔的名字,罗绕典的眉头微微一动,旋即冷声说道:“既是送信,将信放在城下即可,我自会派人去取,你们回去吧。”
罗绕典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态度让张泽心中一沉。
汉江之上江风颇大,张泽略一沉吟,提高了说话的声量:“罗大人!陆帅和谢副帅素闻罗大人爱民如子,不忍襄阳古城毁于战火,百姓遭刀兵之祸,故特遣在下前来说和。难道罗大人连当面一谈的胆量都没有吗?”
罗绕典却只是冷哼一声:“巧言令色!本官奉命守土,唯知尽忠报国,与尔等叛逆有何可谈?速速放下书信离去,否则休怪城头铳炮无情!”
气氛瞬间紧张起来,卓化禹在张泽身后低声劝道:“张参谋长,看来罗绕典这厮没有劝降的可能,不如暂且退回,从长计议。”
张泽却微微摇头,移动手中的千里镜,目光扫过罗绕典身旁一直沉默不语的襄阳知府海瑛、襄阳镇总兵邵鹤龄等人。
方才他注意到,当罗绕典说出尽忠报国时,海瑛和邵鹤龄的身体不由得微微发颤抽动。
已过花甲之年的罗绕典惜名,不想晚节不保,不惜一死。
不代表罗绕典身边的其他襄阳城内的清军官将愿意一同和罗绕典赴死殉清。
罗绕典活了一甲子,活够了,襄阳城内的其他清廷官将可没活够。
虽说张泽不认识罗绕典身边的那些清军官将具体是谁,但还是能够从他们身上的补服猜测出其中部分的人的身份。
站在罗绕典左侧,官袍上带着鸳鸯补子的,想必就是襄阳知府海瑛了,至于右侧的武将,因披了甲,未着官服之故,张泽暂时还不能确认他的具体身份,只能推断出其级别很高,应当是襄阳城内的品级很高的绿营武官。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张泽压低声音,语气坚决,“罗绕典愚忠,抱着必死之志,但城内其他人未必如此。我欲入襄阳城一探究竟,你可愿同行?”
张泽想进入襄阳城,创造同其他襄阳文武官员接触的机会。
尽管他清楚此行很危险,可如果能以最小的代价拿下襄阳城,能减少很多军中兄弟的伤亡,张泽觉得这个险还是值得冒的。
卓化禹闻言一惊,有些犹豫迟疑:“这太过冒险了,城内情况不明,万一……”
“你若担心害怕,现在便可驾船返回,我独自入城便是。”张泽语气平静地说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