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章 静待天时(1/2)
第515章 静待天时
平城代王宫內,梁广坐於案后,一边批阅从长安转送来的几分重要章疏,一边饶有兴致地听崔浩和傅弘之坐在殿中斗嘴。
准確说,两位少年英才正在进行辩论。
起因是梁广拋出个与代北治理有关的问题,让李康、李乐、刘勃勃、崔浩、傅弘之几位少年侍从团队討论,没想到话题很快延伸开,也越发深入,最后变成崔浩和傅弘之二人间的辩论。
此次梁广亲征代北,身边带了一群少年侍从。
李康、李乐、刘勃勃作为侍卫亲军预备成员,崔浩和傅弘之则是备掌顾命的少年高参。
这支小团队里,论武勇自然是以刘勃勃为最,这小子不愧是南匈奴单于后裔,完美继承了匈奴人的剽悍,三五个士和龙武军士也奈何不了他。
论智计和口才,当属崔浩和傅弘之最是出挑,
特別是崔浩,已经是朝野公认的大周朝下一代宰辅之才,不出意外的话,二十年后的大周朝廷,三省六部正五品以上主官里必有他一席之地。
李康李乐知道自己辨不过崔桃子,早早闭嘴头查脑地缩在一旁,暗暗为傅弘之加油鼓气,希望他可以挫一挫崔桃子的风头。
刘勃勃一身虎纹锦衣锦裤,侍立在殿门口,不时往殿內瞄几眼,小声对崔浩咒骂几句。
他可没少受崔浩戏弄,论头脑和辩才,一百个他绑一块也不是崔浩对手。
“《左传》昭公七年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然则『隶臣僚』者,未必无才!今军中健儿多出寒微,如翊魔校尉温櫟本为并州猎户,斩契胡贼酋而擢升。若拘泥门第,此等人杰岂非湮没?”
傅弘之振振有词。
梁广提笔顿住,抬眼瞟了,不由莞尔一笑。
两位少年高参的辩论议题,已经从经义之辩来到了士族与寒素之间的用人之爭。
崔浩淡笑道:“仲度兄所言乃『器用之才”,然治国需明“体用之道”!《周礼》“以九两系邦国”之首日“牧以地得民”,士族累世经学,方知教化之体。昔年汉武擢公孙弘於牧豕,亦先令其修习《春秋》。
此举正是表明,寒素可拔擢,但不可废治国用人根基!”
傅弘之气笑了,“伯渊所论治国用人根基,不外乎是效法晋室,以品第门荫来取士定品!
如此一来,岂不重蹈中正制之覆辙?”
崔浩看了眼御案后捧著章疏阅览的梁广,又笑道:“国朝虽然废中正制,可此项制度开两晋之国基,未尝没有可取之处,岂能全盘否定?”
傅弘之还是摇头:“我从建康而来,深知今日之晋室,正是衰於门第禁上层权贵极度腐化,却又不得不重用寒素小姓来打理庶政,而掌权的高姓门阀同时也要防范寒素夺权。
多方角力爭斗,才使得国力一日不如一日。
底层庶民生活艰辛,不得不向佛道释门寻求慰藉寄託,从而变相助长佛寺和五斗米道的兴旺...
东南吴地陷入五斗米道內乱,与昔年汉末太平道黄幣军如出一辙!
若不开庶民寒素向上通道,必然导致民怨纷腾汹汹!”
崔浩正色道:“大周设取士考已是开天闢地,但寒素若是骤掌州郡大权,在缺乏经世之学的前提下,只恐是昔日张方之流!
寒素可凭军功任武职,州郡文职和朝堂省部还是应该倾向於取用士族子弟.....”
傅弘之反问道:“边地州郡以武职为重,可若是完全照搬长安取士考,那么诸多边地子弟精通骑射、武勇非凡者,却又难以通过经义策论,这当中又该如何权衡区分?”
崔浩笑道:“这有何难,陛下可降詔开詔举,或者单独把武职录用从取士考里择出来,重新制定考核標准,专门用作武职取士......“
爭论间,李康拿著份军报,满脸喜气地衝进大殿,“陛下!征北都督贏从武周发来急报!”
崔浩和傅弘之的辩论声为之一顿,一眾人皆是转头看向李康。
“呈上来!”梁广神情淡然在殿內值守的李乐从兄长手里接过军报,恭恭敬敬呈送到梁广案前。
一眾人眼巴巴看著,梁广不紧不慢拆阅军报。
“呵呵,慕容垂果然率燕军南下,意图进占武周川,堵住我军西去盛乐之路。
贏觴都督与慕容麟相遇,在武周川爆发激战,我军俘斩七千余,因慕容农赶到后撤至武周城驻守“
梁广笑著简单介绍军报內容,让李乐拿下去眾人传阅。
崔浩、傅弘之一眾少年臣僚皆是面露欣喜,武周川再度挫败燕军锋芒,虽说没能把燕军完全驱逐,却也牢牢占据武周城,和燕军形成对峙局面。
征北都督贏觴能以三万兵马堵住慕容垂统领的八万燕军,已经是大功一件。
梁广想了想,当即手书一份空白救文,命李康带下去交给右驍卫將军杨盛,命杨盛即刻点两万兵赶赴武周城增援。
“告诉杨盛,让他和贏多多商量,以白日增灶之策迷惑燕军,不让慕容垂猜到我军究竟在武周城驻守多少兵马。
同时往来平城的道路上,也要多多散布疑兵!”梁广叮嘱李康说道。
李康了愜,恍然道:“陛下是想製造大举出兵攻伐善无城的假象,以此叫慕容老儿不敢轻举妄动?”
梁广哈哈一笑,这小子倒有几分李方的机灵劲。
夸讚了几句,李康喜滋滋地下去传令。
侍立在殿门口的刘勃勃很是羡慕地看著他离开。
梁广看在眼里,不动声色地笑了笑。
“勃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