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1/2)
前世,1975年出生的顾晨在文学系得到硕士学位后,便留校任教。
从讲师到副教授再到教授、文学系主任。
主讲世界电影史、电影大师研究、编剧理论与技巧和经典电影赏析等课程。
排过几部话剧,也出过几本书。
其中一本经过刪减后,被定为各大艺术院校的教材。
综合类高校中文系、传媒学院里的一些专业,也用这本教材。
相信你能大概看出来,他属於学院派性质,根正苗红。
但不像后来转当导演,拍出《烈日灼心》等电影的同事曹宝平。
顾晨一直到四十多岁时,也尚未拍过一部长片。
千禧年之前,不拍长片,自然是因为国內的电影製片厂讲究论资排辈。
厂標有限,胶捲有限,资金有限,各种资源都有限。
一般北电摄影系的学生毕业后,想掌镜当摄影师,都得熬上好几年。
拍片这种事,无论如何,都轮不到他这种二十多岁的小年轻。
第五代导演里,家庭“成分”不好,只能卖血买相机的张导就不说了。
出身电影世家的壮壮、诗人这些人,也都是在三十出头才得以拍摄长片处女作。
没有长辈眷顾的一谋,还要再晚几年。
1986年,已经三十六岁的一谋,主演《老井》时那叫一个玩命。
全程配合、琢磨,跟吴厂长一起討论怎么拍更好。
为了演出孙旺泉在井下奄奄一息的感觉,他好几天没有吃饭。
最终,获得金鸡电影节、百电影节和东京国际电影节的三个影帝。
受到该片导演,也就是西影厂的吴厂长大力赏识。
之后,他得到《红高粱》的拍片机会。
101看书101??????.??????全手打无错站
消息一出,西影厂炸了。
厂里有老人直接给吴厂长跪下,搞道德绑架。
说壮壮、诗人这些导演系的高材生能拍就就算了,姓张的那小子丫一摄影系的,掌镜才几年啊,凭什么当导演?
我比他大这么多,又为厂里奉献了全部青春,能不能让我也拍一部?
吴厂长知道这人才能一般,当场也给他跪下了。
说你这么多年都没拍了,也不差这一部,还是把机会让给年轻人吧。
两人对视了一会儿,这人才訕訕起身走人。
等《红高粱》在柏林勇夺金熊奖的重大利好传来,又斩获了金鸡、百的最佳故事片,这些风言风语才算消失。
千禧年之后。
尤其是03年之后。
港圈导演大批北上,內地的民营影企也蓬勃发展。
作为文学系的著名副教授,这时候,顾晨不拍长片的理由,变成了怕赔钱,怕辜负投资人的信任,厌恶市场环境等等。
实际吧,顾晨心里也痒痒。
但因为家里人都是搞教育、搞科研的,不让他拍商业片。
尤其是他母亲,看了他的剧本后,说丟不起这人。
但实际上,是她知道娱乐圈是个什么调调,自己儿子又没有什么心眼,冷不丁扎进去,绝对被吃得渣都不剩。
现在当个讲师,过几年升副教授,再当教授,不挺好的吗?
起码工资高,待遇好,受人尊重。
被拒了两次,顾晨就没再提这茬。
久而久之,大家都认为顾晨是真清高,真能耐得住寂寞,真一心教书育人。
但同事们在背后提及他时,多多少少都会感慨一句:“在学院里吧,可惜了。”
直到2025年,母亲去世一年后,已是天命之年的顾晨才正式筹拍自己的第一部电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