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6章 给新帝找点活(1/2)
他们继续向內地行进。经过產茶区,学习茶叶种植和製作工艺。访问陶瓷產区,记录烧制技术。
在人口稠密地区,关注民生保障。了解賑济措施执行情况,记录流民安置办法。这些经验用於完善北境社会保障体系。
途经边境城镇时,留意边防建设。观察守军布防情况,记录关隘管理措施。对需要加强的地方提出建议。
整个行程歷时四个月,途经十七个地区。最终返回北境时,带回大量第一手资料。包括各地物產分布图、民生状况记录、手工业技术资料等。
新帝在此期间额外处理了二十五份特別报告。这些报告指出的问题都得到及时解决,促进当地改善。
回到北境后,季如歌和凤司瑾整理考察成果。將资料分类归档,有价值的信息分享给相关部门。部分改进措施在北境试行。
新帝虽然增加了工作量,但通过这些具体事务更深入了解民间状况。朝廷治理因此得到改善。
季如歌计划將来定期进行类似考察。认为这是了解民情、改进治理的有效方式。凤司瑾同意这个看法,愿意继续陪同。
考察收集的资料被妥善保存。其中关於手工业技术和农业生產的记录,立即应用於北境的生產实践。
这次旅行也增进了季如歌和凤司瑾的感情。共同经歷让彼此更了解,夫妻关係更加融洽。他们决定每年抽出时间进行类似考察。
蜜月旅行结束十天后,季如歌和凤司瑾开始整理考察资料。他们將收集的记录分类归档,共整理出三百二十份文档,包括各地物產分布、民生状况、手工业技术等內容。
这些资料被复製三份。一份存入北境档案馆,一份送往北境学堂作为教学参考,一份留作日常使用。分类工作由六名文书协助完成,耗时七天。
季如歌主持议事会会议,匯报考察见闻。她重点介绍了各地在农业生產、手工艺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经验。议事会成员討论如何將这些经验应用於北境发展。
凤司瑾將绘製的各地地图进行整理。补充標註物產分布和交通路线,形成一套完整的区域地图册。这套地图共五十七张,覆盖他们经过的所有地区。
考察中记录的技术资料被送往相关部门。农业部门研究各地耕种方法,工坊研究新手工艺技术,商贸部门分析各地物价数据。
新帝派人送来书信。信中表示考察报告指出的问题都已处理,並询问北境是否愿意接受两名工部官员来学习考察方法。季如歌回信表示同意。
北境学堂开设新课。课程內容基於考察见闻,包括各地风土人情和实用技术。首批三十名学生选修这门课程,由参与考察的护卫担任助教。
农业部门试行新耕种方法。选择三种在外地记录的增產技术,在北境试验田进行测试。测试周期为整个生长季,记录作物长势和產量变化。
工坊改进生產工艺。借鑑考察所见的技术,改良纺织机和农具设计。新设计经过十次修改后投入试生產。
商贸部门调整部分商品价格。参考考察记录的各地物价,优化北境商品定价策略。调整涉及粮食、布匹等日常用品。
季如歌撰写考察总结报告。报告分为民生、生產、贸易、治理四个部分,每部分提出三项改进建议。报告抄送新帝和北境各职能部门。
凤司瑾开始规划下次考察路线。计划前往未涉足的地区,重点考察沿海城镇和边境地区。初步路线涵盖八个府县。
两名工部官员抵达北境。他们带来新帝的手諭,要求在三个月內学习考察方法。季如歌安排他们参与资料整理工作。
北境学堂的新课程增加实践环节。学生分组模擬考察,学习如何记录信息、绘製地图、撰写报告。模擬考察在北境境內进行。
农业部门的试验田出现问题。引进的耕种方法不完全適应北境气候,需要调整。专家小组修改技术细节,继续观察。
工坊的新设备试製成功。生產效率提高一成,產品质量保持稳定。开始小批量生產,供应本地市场。
商贸部门的价格调整见效。商品销量增加,库存周转加快。继续监测市场反应,准备进一步优化。
考察资料中的民生记录被用於改善北境公共服务。调整医疗站分布,增加学堂数量,完善供水设施。这些改进在三个月內完成。
凤司瑾完成下次考察的详细计划。行程为期两个月,重点记录沿海贸易和边防建设。隨行人员减至四人,以保持隱蔽。
季如歌批准考察计划。要求每月发送一次简报,遇到重大问题及时匯报。考察期间北境事务由议事会代为处理。
工部官员完成第一阶段学习。他们掌握了资料整理和方法记录,开始准备实践考察。北境派一名护卫协助他们。
农业部门试验取得进展。两种引进技术经改良后见效,作物產量提高半成。准备在更大范围推广。
工坊收到新订单。外地商人订购改良后的纺织机,首批订单二十台。生產计划相应调整。
商贸部门开闢新贸易路线。基於考察记录的物產分布,与三个新地区建立贸易关係。首批发货包括北境金属製品和纺织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