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人比人气死人(2/2)
的贺岁喜剧。
这部电影算是开创了黄百鸣贺岁喜剧系列,年年票房大丰收。
若干年后,內地也有人模仿,开启了京味贺岁喜剧系列,同样大受欢迎。
“导演!”
“导演!”
“导演,您来啦!”
“哎!”
“哎,你好!”
“辛苦!”
赵坤一路跟人打著招呼,一条曲径通幽的绿荫小道,快步走进一栋从北影厂临时租借的小楼。
没办法,蜗居在北电校园一角的青影厂就一栋楼,地方太小,实在拉不开阵势,好在隔壁的北影厂家大业大。
別看这次北影厂只是跟在青影厂后面喝汤,超过一千多万的製作费用,足够让人眼红。要知道这一千多万不包括演员片酬,光器材租赁、服装道具布景等等,就足够北影厂一年不愁发工资。
正当赵坤走进小楼的时候,正好落在不远处两个人的眼中。
其中一个长的歪瓜裂枣,脸无四两肉,一脸汉奸相,一咧嘴还露出一口烂牙的那位,看到这一幕,露出羡慕的神情,感慨道:“真年轻啊!”
旁边那位个矮敦实,满脸坑坑洼洼,瞅了他一眼,冷笑道:“人家现在可是金狮奖得主,要不是拍的是香港电影,这次风头一准盖过张一谋。”
“也是啊!”
烂牙先是朝坑坑洼洼附和著笑了笑,继而又酸溜溜道:“人家现在拍的是三千方的大製作,按理说这次北影厂也能挣不少,可咱们这部戏顶多也就一百来万的投资,厂里怎么就是不批呢?”
一提到这糟心事,坑坑洼洼顿时一脸不爽道:“你问我,我问谁去?”
说完,扭身就走,烂牙赶紧跟上,嘴里忙不迭解释道:“主任,我不是这个意思———”
说起来这两人並不是北影厂的职工,而是京城电视剧製作中心的。一脸坑坑洼洼的那位叫郑小龙,是京城电视剧製作中心的主任,另一位则是中心的三级美术师冯晓刚。
两人年初在北影厂召开的题材规划会上,鼓捣了一个现代侨眷的故事,主要是冯晓刚的想法,
巧合的是当时刚刚拍完的上影厂的《留守女土》题材很相似。
上影城、北影厂长期明里暗里相互较劲,上影厂代表海派文化,北影厂则扎根京城更注重北方文化。
而持续十年之久的出国热在大江南北製造了很多悲欢离合的故事,而上海和京城这两座城市首当其衝,不同地域又诞生了各自不同的故事,
於是乎北影厂当即向两位约稿,打算拍一部京城版的侨眷故事。
这两人以前是鼓捣电视剧的,虽然拍出了《渴望》和《编辑部的故事》这些大受欢迎的作品,
但说白了还是录像带,天然比大胶片低一头,对於电影充满了嚮往了。
两人一起赞了大半年,五易其稿,终於完成了剧本创作,原本还兴冲冲地盼著投產参与其中。
可不想北影厂原本就日子艰难,面对当下严峻的市场形势,谁也不敢相信没有打斗也没有男欢女爱,连头都没有的现代故事能收回成本,只能暂时搁置。
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
两人辛辛苦苦忙活了大半年,结果白干了,难免心不甘情不愿,隔三岔五过来打听情况,这不今天正巧撞上了风头正劲的赵坤。
果然是人比人,气死人!
(果然喝酒误事,勉强一更,抱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