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再临柏林(1/2)
第203章 再临柏林
一月十日,第41届柏林电影节公布了入围名单,其中入围主竞赛单元的25部电影中,中国电影,或者说来自亚洲的电影一共占据两席,分別是田壮的《大太监李莲英》和赵坤的《穆稜河畔》。
吴子牛导演的《大磨坊》还是因审查问题,最终和本届电影节失之交臂。
其余23部电影清一色都来自欧美,尤其以美国电影居多,比如大家熟悉的《与狠共舞》和《沉默的羔羊》。
或许这和本届电影节评委会成员特別白有关吧。
对於这次入围赵坤早已心知肚明,毕竟是应邀参赛,除非你的电影实在质量太差,一般主办方总会给面子。
包括《饮食男女》也很顺利地进入了本届电影节的参展名单。
这个官方授予的参展资格和那些蹭电影节的热度,前往宣传的完全是两种概念,前者不但可以在电影节期间公映两场,而且一般组委会的主席或者评委会成员都会来捧场,在电影节官方期刊上也有所展示。
后者显然没有这种待遇,除非你肯出钱。
说白了就是前者不钱,后者得要大价钱才能得到同样的宣传效果。
这也充分显示了上届短片单元金熊奖得主,一位来自中国的青年导演已然成为了柏林电影节的嫡系。
这些年柏林电影节一直致力於对中国电影扶持,从张一谋的金熊奖,到吴子牛的评委会银熊奖,以及上届谢飞导演的个人艺术贡献银熊奖,包括这次两部中国电影入围主竞赛单元。
其实主要原因还是在於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的中德蜜月期,如今不光桑塔纳和奥迪在国內大行其道,还有眾多的国內学子前往德国留学,后世经常在自媒体上看到的那个时事评论的禿顶邱正海就是其中一员。
於是乎,电影作为文化產业的標杆自然也要跟进。
多说一句,王家卫的《阿飞正传》此次也顺利入围了青年论坛单元。
记住我们101看书网
这年头的香港电影,在商业上相当成功,但在艺术电影方面就差强人意。
俗话说越是缺什么,就越在意什么。
商业电影越是成功,越是渴望在艺术方面得到认可,尤其其殖民地的属性,
更看重来自欧洲爸爸的肯定的。
於是《阿飞正传》儘管在柏林电影上羽而归,却依旧在当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荣获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美术设计、最佳男主角在內几乎所有的重量级奖项。
隨著提名名单的公布,邀请函也发了过来,这次队伍庞大,《穆稜河畔》虽然只有赵坤和王志闻两人,但《饮食男女》匯集了製片人陈虹、女主角盖丽以及摄影师赵晓丁。
这次《饮食男女》的投资人赵二少还要亲自带队前往柏林,香港方面有男主角谷峰、美术设计奚仲文和製片人李锦文,而且费用全部由他提供。
除了赵坤和香港方面的那些人,其他內地的演职人员都是第一次出国,而且去参加万眾瞩目的柏林电影节,都格外兴奋。
尤其是王志闻,他还没有修炼到后世的宠辱不惊,兴奋之情更是溢於言表,
特地夹著两条烟跑来向赵坤表示感谢。
因为作为《穆稜河畔》的男主角,隨著电影的入围,他也自动入围了电影节最佳男演员的评选名单,相当於和《大太监》的男主角姜闻平起平坐了。
与此同时,隨著提名名单的公布,赵坤还收到了包括装垫儿台在內的不少媒体的採访请求,但他都没有理会,只是和关係不错的《京城晚报》的记者黄大发约好专访时间。
一月十四日就要进行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考试了,这几天他正在潜心备考。
他看过前两年北电导演系研究生招考的笔试內容,说实话难度不大,而且虽说他这个名额早已內定,但还是要认真对待,爭取笔试考个高分。
一方面是关乎自己的面子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不让学校和谢飞老师难做。
这做人嘛,就是讲究人情世故。
学校和谢飞老师有意栽培,你必须要把属於自己范畴內的工作做好,要经得起检验,这样才能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只是等他刚考完试,一月十七日上午就有一个爆炸性新闻传来一一沙漠风暴行动开始了。
电视上一片热闹。
当然行动发生的过程和最后的结果和所谓的专家预测大相逕庭,这种碾压式的降维打击震惊了全世界。
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老规矩,启程前相关人员集中到中影,召开会议,打一打预防针,重申一下外事纪律。无非就是越是穷,越在乎面子。
“哈哈,兄弟好久不见,这次又是咱哥俩一块儿,真是缘分吶!”
姜闻上来就给了赵坤一个大大的拥抱。
说起来自从参加完上届柏林电影节之后,两人正好一年没见了。
其实也是不巧,姜闻回来后就在北影厂拍摄《大太监》,而赵坤则忙著去东北拍摄《穆稜河畔》,等拍完回到京城,《大太监》也拍完了,完美错开。
虽说大家都在同一座城市里,但毕竟不是一个圈子的,平时根本没啥联络。
再次见面,赵坤也没了当初的嫌弃,乐呵呵道:“老哥,最近忙什么呢?”
“我能忙啥,玩唄!”
姜闻依旧一副很洒脱的样子,继而拍拍他的肩膀,流露出一种羡慕的情绪道:“你小子不错,听说今年都拍了两部电影!”
这年头干这一行的谁都想拍电影,但困扰大家的就一个字一一钱!
拉不到投资一切都无从谈起。
面对姜闻羡慕的眼神,赵坤很得瑟地耸了耸肩膀,双手一摊道:“马马虎虎吧,不拍电影,我都不知道干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