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攻破最后的堡垒(1/2)
第281章 攻破最后的堡垒
实验室里先是鸦雀无声,隨即爆发出低低的惊呼和激动低语。
张总的手甚至微微颤抖起来。
这个思路完全跳出了传统精度提升的窠臼,它將一个原本被视为阻碍的“缺陷”,化作了可以利用的“工具”!
虽然技术实现上仍有巨大的挑战,特別是那个实时动態补偿模块,但这確凿无疑地指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基於现有物理条件就能逼近所需精度的道路!
“干!”
张总一改颓势,精神焕发,当即指挥团队:
“立刻调取所有发生器歷史运行数据!算法组,准备开始重写核心控制模块!工程组,我们需要评估设计那个实时动態修正单元的技术路线和可行性!”
洛珞心中鬆了一口气,嘴角勾起一丝微不可察的弧度。
眼前的问题並未立刻解决,但通往答案的坚固桥樑已然架起。
【拯救者勋章】带来的思维锐度,再次让他在绝境中抓住了关键的藤蔓。
这条技术路径在理论上完全自洽,是真正“基於物理”的解法——接受缺陷、建模缺陷、利用缺陷。
他走到控制台前,双手快速敲击键盘,开始著手分析那些曾经被视为无用垃圾的设备运行日誌。
屏幕的光映在他专注的脸上,一条条物理参数的曲线如瀑布般流淌。
尘埃之怒的奥秘,离真正揭开仅剩最后一道技术关隘的跨越。
……
时间在九號院的地下变得粘稠而模糊。
日历被熬到深夜的灯光一页页烧穿,不知何时翻到了深秋。
当第一场寒霜悄然覆盖怀柔的山峦时,“尘埃之怒”项目已悄然完成了一次战略转移的壮举。
装载著核心设备和无数保密数据的车队,如同迁徙的钢铁巨兽,碾过漫长的路途,一头扎进了川西横断山脉深处早已准备好的大型综合外场实验基地。
这里,代號“玄武”,是专门为极限环境和高风险武器测试打造的秘密堡垒。
巨大的穹顶式试验场深嵌山腹,足以承受超乎想像的衝击。
此刻,试验场中央的控制大厅里,灯火通明,空气却凝结著比山外的寒风更凛冽的凝重。
巨大的环形屏幕上,正同步投射著试验场核心区域——一片模擬现代化军事基地的复杂標靶群。
而在標靶群的中心,安静矗立著那个耗费了项目组无数心血与夜晚的造物:
通体银灰色的“尘埃之怒”原型弹,代號——流星。
它已不再是图纸上的幻想,而是凝聚了尖端材料科学、能量物理、量子信息学的结晶。蜂巢外壳幽冷流线,晶尘立方核心在特製的力场护罩下散发著稳定的微光。
项目总师王院士、材料胡老、结构李工等人屏息凝神,目光聚焦在大厅主控台前那並肩而立的两人身上——总顾问洛珞,以及“银弦”系统负责人张总工程师。
空气凝重的像注了铅。
连续数日,他们的心血都卡在了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上:引力波动態熵变密钥的精確环境耦合。
屏幕上,无数条代表不同环境变量的曲线实时跳动著。
与之对应的,是根据洛珞核心方案设计的引力波调製发生器,正努力模擬著相应的“引力纹波”特徵信號。
然而,数据反馈图上,象徵密钥生成同步率的“耦合精度”曲线,如同一条狂躁的游蛇,在70%-90%的区间剧烈波动,距离98%的稳定触发閾值始终差著那决定性的临门一脚。
“还是不行……”
张总的声音带著疲惫,指尖无意识地敲击著控制台边缘:
“设备本身的物理噪声比预想的还要复杂,动態补偿模型已经调校到极限了,但这最后几个百分点的精度,像是有生命一样,怎么都抓不住。”
他调出引力波发生器的內部监控数据瀑布流:
“你们看,核心磁约束线圈的热扰动、压电陶瓷驱动片的非线性回滯效应……这些微乎其微的系统性抖动,在毫秒级、微秒级尺度的反覆迭加下,累积的误差正好压过了我们的补偿能力上限。”
这所谓的“一点点”,在微观尺度上,就是密钥无法精准“对齐”环境变量瞬间耦合,从而导致防御系统识別异常,要么提前触发昂贵的纳米防护层,要么在需要其激活时延迟了极其关键的几毫秒。
王院士眉头紧锁:
“一点办法都没有吗?误差来源清晰吗?”
张总苦笑:
“来源非常清晰,但成因复杂且耦合紧密,每一个单独拿出来,都小到可以忽略,甚至都在设备出厂参数的『优秀』范围內。”
“但它们在这个极端应用场景下的非线性组合……超出了现有工业基准的容差极限,要么我们彻底更换核心元件,选用物理特性更极端、更稳定但製造难度高几个数量级的材料…这时间…”
他没继续说下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