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5章 樊千秋封列侯,食邑八千户,拜为卫將军!(2/2)
樊千秋少年得志、出身寒微,会不会走二人的老路?
“陛下?”竇婴看皇帝沉默,眯著眼睛,轻呼一声。
“嗯,丞相说的话颇有道理,让朕深思,不觉恍惚。”刘彻模稜两可地说道,將疑心收敛起来,如今不是怀疑功臣的时候。
“————”竇婴点了点头,心中却暗喜,他知道自己已成功在皇帝心中种下了那颗种子,樊千秋一旦有逾矩之举,便会被罚。
“丞相,对百官陟罚臧否是你的职责,可往下说。”刘彻有些冷漠地说道。
“樊千秋拔擢为千石的廷尉正还不到一年,且今次立的是战功,官职和品秩不宜再升,但军职却可以先升一升。”竇婴道。
“嗯。”刘彻示意竇婴往下说。
“可由游击將军拔擢为卫將军。”竇婴平静地说道,这句话如同一颗石子,在这滩死水之中,掀起了一层不大不小的涟漪。
和文官官职与品秩一一对应不同,汉军各號將军虽然权力很大,也发组綬印信,但却没有一个整齐对应的品秩,亦不完善。
就像杂號將军,有些是二千石官员出任,有些是千石官员出任,与其说是將军的品秩,不如说是出任將军的官员本身的品秩。
除了大將军之外,重號將军只有车骑將军和卫將军,所佩的组綬全都是紫綬,与三公相同,虽然没有品秩,却是位比三公了。
樊千秋立的是军功,升將军號,倒是贴切,但他毕竟还年轻,还不到三十岁,直接擢为卫將军,未免惊世骇俗,拔擢太快了。
“诸公可有疑问?”刘彻问道。
“樊將军才二十三,任卫將军,有些年轻。”韩安国酸楚道,他也领兵多年,到头来也只是一个杂號將军。
“莫要忘了,车骑將军上任时,也才二十二。”竇婴侧脸道。
“————”刘彻先前確实属意樊千秋为卫將军,可是不知为何,如今却犹豫了,一旦擢他为卫將军,那汉军两根柱石便定了。
“陛下,樊千秋確实有些年少,但所立之功確是旷世之奇功,日后还会出征,任卫將军,方能让其施展才能。”竇婴又道。
“丞相,这是真心话?先前时,你可也说过樊千秋重刑缓德。”刘彻追问道。
“老朽如今仍这样想,但陛下说了,非常之时,用非常之人,追歼匈奴贼寇,要的是猛將,而不是循吏!”竇婴正色说道。
“丞相知兵。”刘彻的犹豫消散了,用人不疑,值得赌一赌,樊千秋无根基,又赤子年少,三五年之內,倒也掀不起风浪。
“那便擬旨,擢樊千秋为卫將军。”刘彻挥手,荆立刻坐在案前,开始擬旨。
“除了拜將,还当封侯。”竇婴道。军功封侯,这倒是天经地义,合情合理。
“樊千秋已是关內侯了,如今又立军功,按制当封列侯。”竇婴继续缓声道。
“那丞相以为当封几户?”刘彻也缓声再问道。
“大汉肇建之时,军功最重者当属淮阴侯韩信,封九千户;絳侯平定七国之乱,由絳侯转封条侯,仍食其父封邑八千户。”
“老朽辅佐絳侯平定七国之乱,略有微弱军功,封三千户————樊千秋军功不如淮阴侯,却与絳侯军功相近,当封八千户。”
竇婴话音刚落,殿中群臣再一次没有管住嘴巴,“嗡”地一声便交头接耳,议论开来:八千户啊,汉初常见,如今却罕见。
“————”刘彻任凭朝臣议论著,並未出言制止,只是端起荆刚刚给他换过的热茶,轻轻饮了一口,心中终於是做出了决定。
刚才,他在“拜將”一事上谨慎迟疑,並非不信樊千秋领兵之才,更不是疑他有二心,仅仅只是兵权太重了,不得不谨慎。
“封侯”却不同,列侯本就没有“治国”之权,多几千户还是少几千户,差別並不大,说到底只是多给樊千秋一些钱罢了。
能用钱解决的难题,都算不上难题:千金买骨,万户封侯,刘彻很乐意。
“咳咳!”刘彻咳嗽几声,將议论声压制下去,然后道,“朕知道诸位爱卿心中所想,樊千秋堪堪才加冠,封八千户太重了。”
“可是,封侯当以军功论,岂能以年岁为限制?封侯科条中可没这一项,”刘彻再道,“若以年岁作为限制,难有少年英雄。”
“————”群臣沉寂了下来,他们细细品味此言,有所明悟:樊千秋今日封侯八千户,並不是一件坏事,而是好事,天大的好事。
皇帝並不是要“少年英雄”,而是要“英雄”!
樊千秋封侯八千户,是皇帝的暗示,暗示列侯的“初封”可比追大汉肇建时的標准。日后別人立军功,亦能封侯,封邑亦丰厚。
皇帝果然是要將“征北”定为长期的国策了,恐怕不只是要对匈奴人用兵,还要对大汉四面用兵啊。
所以,他们不是要阻挠樊千秋“封八千户”,而是要找准机会,勇立殊勛!
爭取自己也能早日封侯。
“若诸位爱卿没有异议,朕今日便独断乾纲,封樊千秋为列侯,封邑八千!”刘彻起身,大手一挥,群臣直起腰,开口再称颂。
“陛下,封为列侯,当有封地,不知封在何处?”竇婴待群臣停下后再问道。
“丞相觉得封何处?”刘彻问。
“樊千秋三大军功中,阵斩军臣单于自然最繁盛,又是在阴山以南立下此功,山南水北为阳,其功有安定阴山之阳的寓意————”
“秦时邯郸郡有安阳,汉初时分析为河內郡盪阴、魏郡內黄县与鄴县,如今可再合为安阳县,归魏郡管,樊千秋可封安阳侯。”
“安阳自古便很富庶,分出八千户封邑並不算难,名实两全,符合礼法两端。”竇婴边捋须边娓娓道来,群臣听得是频频点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