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7章 朝廷为何收粮食布匹,而不是收钱?(2/2)
【但咱中国铜矿少啊,每年新铸的铜钱跟不上经济发展。】
【相当於市场上钱不够用。】
【这就是通货紧缩。】
【你想啊,市面上有100斤粮食,只有50文钱。】
【那每斤粮食只能卖0.5文。】
【要是朝廷收10文税,就得卖20斤粮。】
【但要是朝廷硬发大钱,比如把一文钱当十文,或者减轻铜钱的重量。】
【马上就会报復性通胀,物价飞涨,老百姓更惨。】
【转折点在明朝中后期。】
【大航海时代来了,西班牙人从美洲挖的白银。】
【还有日本的白银。】
【哗哗流进中国。】
【白银成了主流货幣。】
【市场上钱一下子多了,甚至有点“通货膨胀”。】
【钱不值钱了,粮食布匹反而值钱了。】
【更重要的是,明清时候城市热闹起来了,商业发达起来了。】
【做买卖的、手艺人越来越多。】
【这些人不种地,得买粮食吃。】
【市场需求上去了。】
【流通畅快了。】
【以前是“农民卖粮没人买”,现在是“市民排队抢著买”。】
【供大於求的问题解决了。】
【老百姓卖粮换钱也容易了,自然不怕收货幣税了。】
【这里面还有个隱藏逻辑:实物税靠的是“自给自足”,老百姓种啥交啥。】
【货幣税靠的是“商品经济”,得有人买有人卖。】
【明清以前,大部份人自己种地自己吃,市场就那么大,突然让卖粮交税,可不就砸手里了?】
【明清以后,分工细化了,有人专门种地,有人专门经商,货幣税就成了顺水推舟的事儿。】
【总结一下:古代收粮还是收钱,核心就看两点。】
【老百姓手里有没有钱。】
【市场上有没有人买。】
【唐宋时候百姓钱少、市场买的人少。】
【收税要钱就是逼老百姓当流民。】
【明清时候钱多了,市场上交易的人多了,收钱反而更方便。】
【这可不是朝廷拍脑袋决定的,而是跟著经济形势走的。】
【经济基础决定嘛!】
视频播放的同时,网友们也是疯狂討论。
《终於知道了,古代不收钱的根本原因,是没钱收?》
《也有收钱的,但大部分时期都是实物为主。》
《古代朝廷也不傻,都是被现实鞭打而来的,而不是靠脑子想出来的。》
《古代普遍都是重农抑商,不是没有道理的。》
《交易效率和生產效率都太低了,所以收实物税。》
《朱重八:我不信。》
《明朝的经济一路恶性循环,得赖老猪的洪武草纸,导致后面朝廷都没法印钱。》
《粮食才是硬通货,古人收粮是有道理的。》
《萧菩萨:不用大铜钱,那就用我铸的铁钱吧。》
《相比之下,一条鞭法也只能说有利有弊,算是成功,但也並非完美到能吹上天。》
而天幕外。
汉朝。
正在谋划更多搞钱方法的刘彻,双眼紧紧盯著天幕。
看到唐德宗时期两税法时,刘彻一开始还觉得很不错。
能让国库富裕起来。
结果看到后面,因货幣税导致百姓困苦的场景,刘彻不禁皱起眉头,心中暗道:
“这收税之道,竟如此复杂。”
“货幣税虽於朝廷一时便利,却让百姓负担剧增,如此下去,民心必失。”
“我大汉赋税即使变革,看来也得谨慎。”
刘彻又问桑弘羊道:“你看这两税法,对我大汉可有借鑑之处?”
桑弘羊微微摇头。
“这两税法,看似简便,实则对百姓不公。
“我大汉向来以农为本,稳定实物税,切不可隨意变更,动摇国之根基。”
刘彻点了点头,不再多想。(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