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祥瑞的处置办法(1/2)
第92章 祥瑞的处置办法
开海的问题不是一个技术问题,
而是一个吃力不討好的问题。
实际上对於沿海地区的走私等问题,朝廷非常的清楚。
京师虽然地处北方,但是官员却大多来自於南方。
很多就在沿海地区。
对於沿海地区的走私贸易就算没有亲眼见过,但是多少有所耳闻,並不是什么秘密。
之所以闭口不言,不是因为这些人收了海商的五十万,又不是只有沿海地区的人听过海商走私的事跡。
事实上,哪怕朝鲜也饱受大明海商的袭扰。
別以为只有倭寇来大明干坏事,大明的走私商人也去朝鲜抢掠。
大明海商的事跡在南方各省並不是什么罕见的听闻,很多人都听过海商的有钱。
但是各地的士子一旦中举,却很少有人理会这种事情。
东南沿海之所以有如此之多的走私贸易。
和他们这种默不作声的態度有关。
很多人愿意保持著这种不支持海禁,不支持开海的政治態度。
反正沿海地区的贸易额也没有减少,而且就算有倭寇,地方乃至朝廷也不用承担责任。
这是多好的事情啊。
说白了,这个有点像后世的一些城市建设,一些老城区,大家都知道这些老城区道路狭窄,基础设施落后,但是就是没人管。
因为这里面牵扯到了太多利益了。
拆除城区是一个问题,安置居民又是一个问题,解决问题时遇到的麻烦是如此之多,
但是如果不管,对大家都好。
打工人能租到廉价的房屋,房主可以肆意建设自己的房子,街区能有繁荣的夜市。
税收一样不少,何必多管閒事呢。
张居正对於开海的態度亦是如此。
他可以表態,但也可以不表態,但是总的来讲,还是不表態承受的责任是少得可怜的。
因为一旦表態,今后东南沿海如果有倭寇袭扰,造成损失,那么张居正就会承担埋怨。
这还只是损失小的情况,如果损失够大的话,他就算是首相也得承担责任。
说白了,这件事情的关键还在於倭寇问题,治安问题,
不管什么事情都没有,一管就是一个火药桶,只要一个火星,什么政治前途都没了。
如果不是这个提议是皇帝开启的,张居正和申时行只会当做没看到。
这件事情就算做成了,那么得利最大的也是当地,朝廷也就多收点税,但是主持这件事情的人所得到的政绩和承担的风险完全不是一回事。
性价比太低了。
只有冤种才干这种费力不討好的事情。
哪怕皇帝也不会没事插手这种事情。
但现在皇帝插手了,有皇帝分担最大的火力,张居正和申时行也不介意为天子查漏补缺一番。
“你以为如何?”
张居正问申时行。
申时行俯身:“棘手,这事情办起来不难,难的是很难不出事。”
“一语中的。”
张居正认同,不由微微嘆息。
“前些年东南纷乱又在眼前,如今虽然平息,但是难保倭寇不会再来省事啊。”
张居正担忧,这个时代可没有什么网际网路,別说一国之间的消息闭塞程度了。
省与省之间的消息闭塞程度都已经很严重了。
甚至一省之地的不同城市之间的消息也很闭塞。
正所谓: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
十里、百里尚且如此,何况远隔海洋的日本呢?
这其中的消息闭塞程度就更加离谱了。
哪怕大明朝著日本地区派出间谍,那么问题来了,就算间谍成功获取情报,怎么传递过来呢?
因此明廷中的袞袞诸公对於日本的情况两眼一抹黑,没有丝毫的信息,自然也不敢做出大胆的决策。
哪怕所有人都知道沿海地区已经开始恢復和平,但是没有人开口取消海禁,也没有人开口让沿海地区不要修军堡以及战船。
原因就是没人敢赌。
万一呢?
万一日本倭寇又来了呢?
不过朱翊钧毕竟是穿越者,这种决策大臣们不敢,朱翊钧敢。
他很清楚接下来的沿海地区一直都是和平的。
明日战爭是爆发在朝鲜地区朱翊钧也清楚目前的日本战国已经结束,组织倭寇以及军队对大明沿海地区入侵的大名也已经诚服织田信长。
这些大名之前超然的独立地位已经消失。
关白对於日本各地的控制力度增强。
各地大名再也不敢隨意调动军队、组织浪人入侵大明了。
这是正在集权的关白所不能容忍的。
因此这几年的日本倭寇才是真正的自发性组织的。
故而对於大明沿海的袭击次数只能用手指计数,规模也只有几十人。
这才是所谓的流浪武土的真实实力。
谁家强盗能组织几万人的规模,还是跨海进攻啊。
不过张居正和申时行是不清楚皇帝的倚仗所在的,在他们看来,皇帝所知道的消息还没有他们多。
因此自然想当然的认为开海之事,是皇帝心血来潮之下的决定。
“不过这些年,倭寇入侵的確不如以往,许是沿海防备日趋完善,倭寇无利可图,心生退意。“
申时行见张居正不怎么说话,於是就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
“不想你也支持开海?”
张居正抚摸鬍鬚有些意外申时行的话。
“这事既然阻止不了,倒不如试著去掌控,也避免出现意外,不然长此以往,海商在外无法无天,或是劫掠我朝贡属国,或是勾结倭寇,或是在外称王称霸,总之都不是好事。”
申时行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后世有人说出什么倭寇都是中国人的话,也並非完全的空穴来风。
因为倭寇这个词在大明有两种意思。
一种是名词,一种是则有点动词的意思,或者说行为动词。
前者是指的是身份,即单纯的倭寇。
后者则不同,指的是行为,大明海盗、欧洲人、黑人等等在沿海地区劫掠,那也算是倭寇。
这一点在大明很多官方史料中都有体现,明明说的是倭寇,一看斩首的人名都是大明人,甚至还有欧洲人。
这並不是什么捏造罪名、糊弄朝廷,而是这些人也犯罪了,他们也是海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