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兵役(1/2)
第89章 兵役
三月。
大明王朝又出现一件大事,不过这一次並不是什么平地起波澜的事情。
是一件大喜事。
大明王朝的黄河治理完工,朝廷开始商议封赏的事情。
首功之人几乎无可爭议,就是大明朝的治水天才潘季驯。
此君发明了在后世非常有名的束水攻沙法,提出“筑堤束水,以水攻沙。”
这法子在后世的各种穿越小说里面层出不穷。
而且在歷史上一直沿用到了清末。
可以说是非常好用的办法。
此君也是朱翊钧一穿越就记在心中的人。
只不过这样的人才在总理整治黄河的任务,朱翊钧可不能隨意调动。
所以一直等待著。
內阁商议了一番,提出加总河潘季驯太子太保,升工部尚书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荫一子。
朱翊钧完全没有意见。
“让潘季驯去一趟苏杭,看一看苏杭的水系,疏浚水系,儘可能让苏州城可以直通海外。”
朱翊钧看看手中的摺子对看孙德秀瞩附道。
“直隶巡按林应训疏言:苏、松诸郡,古称泽国,干河支港,不下千百,大则泄水以入海,次则通湖以达江,小则引流以灌由。
年久淤浅,泄蕃无。今將苏、松、常、镇等河,如吴淞江、白p塘、秀州塘、蒲匯塘、孟瀆河、舜河、青肠港等处,俱设处,兴工竣事。苏、松尚有支河数十处,宜用民之半出力以赴工,用官之半处费以给食,事无中缀,利可毕兴。上下其章於所司”
这会儿的苏杭和后世不同,河流还是很宽阔的,只要大明愿意,完全可以让苏杭之地直通海外,增加出货量。
“陛下,此事怕是少不得有一番爭论。”
孙德秀提醒皇帝,他不是教皇帝做事,而是提醒皇帝,避免皇帝的想法被百官反对,
平白无故丟了顏面。
要知道,虽然內阁、六科等部门可以使用封驳之权,但是一般並不会如此,就好像有离婚权,不代表就一定要离婚一样。
这是一个道理。
真要让外朝使用了这权力,那么皇帝还是很丟人的,也容易引得其他部门乃至於民间议论。
其他的事情外朝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苏杭之地可是大明的核心重地,孙德秀很清楚,百官不会让朱翊钧乱来的。
张居正也不会。
“知道了,先让潘季驯去看看,至於百官以及內阁是否答应,朕可以等。”
朱翊钧表现的很有耐心。
疏浚河流本就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急不得。
他当然有耐心。
他也知道孙德秀担心什么。
“苏杭是財税重地,乃至是满朝很多官员的家乡,哪里能容得胡来。』
朱翊钧非常理解孙德秀的担心。
此外,倭寇之乱平息也没几年,东南地区对於倭寇还是有很强的心理阴影的。
这个时期的东南还处於半军事化的制度下。
东南地区的沿海有堡垒、烽火台,每年都在修。
还有浙江的船队,每年都在新建战船,
虽然倭寇入侵的频率一年比年少,但是浙江的官员根本不敢放鬆,在这样的情况下,
官员们巴不得让苏杭通往海外的河流小一点,甚至乾脆堵住,改道,这样才能保证安全。
至於经济什么的,官员也不是很在意。
因为浙江就是大明最富庶的地方,財政一直盈余。
安全,不生事,维稳才是中央期望的,经济增长什么的,只是锦上添罢了。
一旦又有安全问题,朝廷可不会轻易放过他们,罪行可不是增加点財富就可以解决的。
这个时代不同於后世,那么重视出口。
后世能那样是因为世界市场足够稳定,世界秩序基本上已经建立,发动战爭不是隨便就可以的。
但是大明这个时代不同,发动战爭有时候根本不需要理由,也不用宣战。
指望出口,尤其是稳定的出口,很不现实。
大明所有人更加看重下限。
保住下限才是大佬们考虑的事情。
对此,朱翊钧非常理解。
但是理解归理解,自己的海外战略需要大明加大对外出口。
一夜崛起的城市听上去很美妙,但是在这个时代很难。
这个时代没有什么水泥,起重机,建设是很浪费民力物力的。
与其耗费民力建设码头、等待城市因为出口开始崛起,朱翊钧更喜欢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直接开放这些大城市,让它们直接出口。
之后朱翊钧又看到一份奏摺。
兵部奏:在京各卫所清到军土,朝廷悯其艰苦,皆令存恤半年。然而军士不知感恩,
惟务偷惰,有存恤半月、一月而逃者,有存恤几及半年而逃者,有选送各营操练,不旬日而逃者。及清勾正军,匿不赴官,却將户丁解卫,復加存恤,未及差操,輒復逃去。甚至原逃正军於原籍原卫。
官司举首,於例又应存恤半年,是以存恤之日多,操练之日少,奸顽得计,部伍常亏。自今乞令內外卫所解到军士,务在核实,如曾经存恤一次逃去者,不分正军、户丁,
即发该卫收操,不许重复宽贷。逃三次者,如律治罪。庶使奸顽知惧,所司不扰。
朱翊钧看了之后非常头疼,大明的军队问题在后世都被喷烂了。
但是朱翊钧也没什么好办法。
事实上歷朝歷代都没办法,后世没这类问题也是近些年的事情。
唐朝李世民活著的时候就有士兵畏惧征战之苦自残逃兵役的案例。
明朝逃兵之所以那么出名,主要是因为史料多,其次则是因为明朝的处置非常轻。
唐朝,尤其是中期以后土兵敢逃亡,那是要连坐的,甚至杀头的。
但就算如此,土兵还是逃亡不断。
“资本主义,城市经济,市民阶级。”
朱翊钧喃喃自语,他前世对这个问题了解的很透彻了,逃兵没办法解决,因为这个时代当兵就是很苦。
不管待遇多好都是很苦。
大明士兵的待遇是相当不错的,如著名的蓟镇兵变的起因就是因为大明营兵的待遇太好了,为首的几个军官听闻朝廷裁撤老弱,他们已经五六十岁了,於是打算兵变。
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增加合理性,以及贪婪,他们又开始討要赏赐,说起了先登之功的问题。
哪怕后来朝廷允诺这些人不裁撤他们,只是会给他们转岗,但是承诺工资还是一样的,他们这几个人也不敢信朝廷,只能硬著头皮兵变。
要知道,大明的士兵的工资有三部分,一个是军餉,一个是赏赐,一个是补贴。
赏赐是每次出征,朝廷都会赏赐东西,比如衣,被,鞋子。
还有赏赐金银什么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