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大鱼上鉤,该宰了!(1/2)
第444章
姬玲瓏回味著林时所言,一张绝美的容顏上若有所思。
嘴里喃喃的重复著閒时为农,战时为兵八个大字。
一双眼睛更是越来越亮。
她或许,已经明白了林时所谓的军府制是什么意思。
这不就是团练制度的变种吗?
只不过,团练制度,维持的是地方安定,而且都是由地方自发组织,经费也是由地方从当年赋税上直接拨款。
若是现在於各地成立军府,由中央財政直接拨款,大梁岂不是能直接省下一大笔钱財?
毕竟,地方拨款组织团练,团练也不上战场,谁也不知道地方上拿去的钱,究竟是被贪墨了,还是用在了团练身上。
而若是由中央成立军府,由兵部直接代管,大梁马上就能多出几十万大军。
这些府兵,冬日训练,春夏秋季种地,还能就地解决粮食问题。
姬玲瓏越想,一双眸子越发清亮。
她忽然一把抓住林时的袖子,若有所思道:“如你所言,这府兵制度,的確是个能让我大梁財政大大减缓,而且还能让我朝多出几十万大军的好法子,可咱们要怎么保证將士们的战斗力和將士们对於战事的积极性呢?”
林时挑了挑眉,见姬玲瓏已经意识到府兵制度的优越性。
当下也不再卖关子,笑吟吟地出声道:“很简单,均田制,將军功与田地绑定,再与战时结束之后的战利品绑定。”
“均田制?”
姬玲瓏一愣,这又是一个她没听说过的新词。
林时见状,也不再卖关子,直接將他记忆之中的府兵制与均田制照搬过来。
府兵制,均田制,在林时的记忆之中,都是起源於北魏的军镇制度。
简而言之,便是顾知洲现在在做的事情。
並在一个名叫大唐的朝代,发展到了顶峰。
甚至可以直接说,他印象中的大唐能被后世称之为盛唐,巨唐,便与这两个制度分不开关係。
均田制,解决了府兵的后顾之忧,足够的永业田与口分田,充分保障了府兵將士的家人不至於在家里失去一个壮劳力之后便直接冻饿而死。
同时,府兵制的战利品缴获大部分归个人所有,少部分上缴朝廷,则能充分的保证將士们对战事的积极性。
初唐的大军为何能百战百胜?
就是因为府兵制的制度脱离了原始的义务兵制,能够让士兵真正通过战爭实现財富积累。
这就好比原来你去打仗,你打下来的东西,都要被国家拿走。
国家只在一定程度上,隨意的补偿你一些金钱。
而这点金钱,还远远比不上你在家种地一年的收入,士兵打起仗来,当然没有什么积极性。
但府兵制,就一改常態。
一句话,只要是你缴获的东西,你只需要缴纳三成,剩下的都归你个人所有。
此外,当你立下军功的时候,朝廷还会根据你的军功来给你兑换成爵位和官职。
再有均田製作为托底,士兵甚至还不用担心他战死以后,家人该怎么活下去。
有这样的诱惑在前,士兵们打起仗来当然卖力。
听著林时缓缓讲出所谓的府兵制与均田制的详情,姬玲瓏的呼吸陡然粗重起来。
作为帝王,什么东西是好是坏,她一眼便能分出来。
就拿林时所言的均田制与府兵制来说,她一下就能分辨出来,这是能让大梁真正强大起来的最优制度。
林时讲完两个制度的优势,见姬玲瓏眼中已经爆发出强大的野心,嘴角不由勾起一抹弧度。
他喜欢这样的姬玲瓏,毫不掩饰自己的內心。
不过,世上的任何制度,有优点,就必然有劣势。
迎著姬玲瓏期盼的目光,林时话音一转,继续说道:“不过,这均田制和府兵制虽然能解决大梁当下的困境,能让大梁在短时间內获得强大的国力与战斗力,但缺点也很明显。”
“缺点?”
姬玲瓏一愣,旋即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沉吟一瞬,她轻声道:“朕明白,世界上不可能有完美的制度,这府兵制与均田制对於增强国力的效果如此之大,朕也能料想到,一旦这两个制度崩坏,只怕造成的结果,也让人心惊。”
“嗯,你能有这方面的认知,再好不过。”
林时嗯了一声,脑海之中思索著府兵制与均田制崩坏之后的大唐,缓缓讲述起两个制度崩坏之后的场景。
府兵制,与均田制,两个制度听起来没什么关联。
但实际上,这一切,都是以土地为根基。
简单来说,初唐人口锐减,天下荒芜的土地颇多,这均田制度,便是保障大唐国力稳步增长的绝佳利器。
但等到中唐时期,人口达到峰值,天下的土地不够分之后,均田制也就不可避免的崩坏下去。
而均田制一旦崩坏,便意味著府兵制没有了托底的保障。
而到了那个时候,中央已经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给予府兵,地方上军阀坐大的场景也就不可避免了。
歷史上的唐玄宗,为什么要將兵权放给地方藩镇?
归根结底,便是由於人口的增加和土地兼併,导致了均田制的崩塌,从而让朝廷失去了对於地方军府的控制权。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朝廷手里没地了。
既然没地了,府兵凭什么还要为中央朝廷效力?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到了中晚唐时期,即便是大唐也曾出现过好几位中兴之主,却依旧不能从地方藩镇手里收回军权的原因。
不止是打不过那么简单,关键还在於就算收回了军权,中央枯竭的財政,也养不起那么多大军。
毕竟,朝廷总不能既不给地,又不给钱,还要將士们自掏腰包为朝廷打仗吧?
反观地方藩镇,他们本身就是地方上最大的军阀头子,也是地方上最大的地主。
即便藩镇没有土地分给士兵,但依旧能够以军餉的方式让士兵为自己效力。
因此,府兵制与均田制一旦崩坏,最容易出现的场景就是地方军阀並起,中央朝廷式微,而后等待一场天灾,或是一场人祸,成为重新洗牌的导火索。
最终出现一个如赵匡胤那般雄主,以绝对的武力重新收拾旧山河。
再然后,就是以文御武,矫枉过正。
说白了,这就是歷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无法规避,且,无法抵抗。
隨著林时將府兵制度与均田制度崩坏后的场景一一道出,姬玲瓏一张小脸也肉眼可见的变得凝重起来。
她紧皱著眉头,眼中满是深沉之色。
她知道这两个制度崩坏后的后果很严重,但林时所言,还是远远超出她的想像。
她甚至都不敢去想,大梁百年之后,处处烽烟四起,战乱不休,军头林立的场面。
那太恐怖了。
那等率兽食人的场景,即便是大梁,大魏,大齐三国混战百年,都从未出现过。
她忍不住打了个寒颤,问道:“这样的事情,能够避免吗?”
林时眨眨眼睛,似笑非笑的盯著她,询问道:“你觉得呢?”
姬玲瓏愣住,脑子里运转一瞬,忍不住嘆口气。
林时拍拍她的肩膀,淡淡道:“你要明白,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完美制度,一切,全看利弊。”
姬玲瓏木然点头,这样的道理,她何尝不知道,只是眼前之人是林时,她心里,终究还是抱了点侥倖。
她鬆开抓住林时袖子的手,默默坐回龙椅上,一双眸子若有所思。
林时拉了根凳子坐下,也不再多言。
利与弊,他已经和她说得足够清楚。
现在就看姬玲瓏要怎么选,是承受府兵制与均田制崩坏的后果,换来大梁百年璀璨,还是走上歷史发展的老路,让大梁一统天下之后,起起伏伏三百年,然后重新洗牌?
这样的选择,很难做,因为不管怎么选,都无法避免大梁最终灭亡的结局。
王朝的循环,本身也是浩浩荡荡的歷史洪流进程里不可缺失的一项。
姬玲瓏沉思良久,她不死心的问道:“如你所言,府兵制与均田制最后的崩坏,与土地兼併和人口增加有著直接联繫,若是大梁不停下开疆拓土的进程,能不断打下新的疆土来分给我大梁的人口,能否延缓这个过程?”
“能!”
林时肯定的点头。
开疆拓土,从来都是转移国內矛盾最好用的手段,古如此,今如此。
姬玲瓏微微頷首,继续问:“能延缓多久,你有把握吗?”
林时摇头:“难说,我朝周边的土地,除了南方的气候比较温润之外,北面大片草原都是苦寒之地,就算你打下来,习惯了中原气候的百姓,也未必肯迁徙到边疆苦寒之地。”
姬玲瓏再一次皱起眉头,她问:“难道除了中原之外,就没有其他地方適合百姓居住吗?”
“有!”
林时还是肯定的回答她。
然后不等她询问,便主动开口道:“但问题在於路途遥远,中央朝廷无法对那些遥远的地方进行直接统治。”
“为何?”
姬玲瓏诧异道:“我朝打下来的土地,直接派遣官吏去治理不就行了?”
“你是不是忘了,远方的土地上,也有原生民族,你准备怎么统治他们呢,是把他们杀光,还是耗费上百年时间去移风易俗,亦或者,直接投入大代价,以金钱收买他们?”
林时反问了她好几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那就是远方的土地上,存在原生民族这个矛盾。
依照中原人的性子,当他们去到一个新的地方,定然是要对原生民族进行压迫的。
关键在於,原生民族,能接受中原人的压迫吗?
当然,大梁可以选择把他们都杀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