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出征期间的安排(2/2)
维格指着墙上地图,解释自己对于欧陆诸多势力的看法,除了东罗马、法兰克、不列颠,剩余的国家过于弱小,只能作为舞台上的陪衬。
例如挪威王国,小埃里克费尽心思建设领地,然而挪威的地形崎岖复杂,定居点分散在孤立的小片土地,王国不同地区的交流严重受限,削弱了行政效率。而且当地气候严寒,农作物生长时间短,易受霜冻的影响。
时至今日,小埃里克的实力略有增长,年收入大约二千八百镑,还不如维格直辖的伦底纽姆郡。
哈夫丹的实力更弱,忙碌多年,仍然没有获得瑞典贵族的真心认可。留里克在东欧奔波劳累,与其说是国王,更像是一个大型贸易公司的老板。
细数一遍,维格把目光放在伊比利亚半岛。多年以前,后倭马亚王朝可以动员两万以上野战部队,实力还算强盛,结果招致贡纳尔出其不意的袭击,野战部队损失惨重。自此,后倭马亚王朝丢失了北部的大片领土,沦为次要势力。
在可预见的未来,半岛的南北双方陷入拉锯战,没心思发展海军,无法影响不列颠的海上霸权。
弗罗德提问:“假设出现小概率事件,双方的实力平衡被打破,我们需要出兵干涉吗?”
维格笑着摇头,“没这个必要,西哥特人有法兰克的支持,摩尔人同样有北非的支援,让他们慢慢打。”
交代完各项事务,维格返回卧室歇息,即使这次战败,他认为长子有能力守住不列颠,后者更加注重海权,估计会专心经营海外领地,让家族长久的延续下去。
次日,维格召集内阁会议,颁发诏书,宣布出征期间由王储担任摄政,并再次强调长子继承制。
“假设出现变故,王储继承主头衔和十二个郡,严禁分割不列颠本土的直辖领地!”
对于国王的做法,内阁群臣无人反对。
随着时间推移,均分继承制的弊端显而易见,查理曼(公元742-814年)缔造一个庞大强盛的帝国,结果不到三十年就分崩离析。
843年,“秃头”查理、洛泰尔、“日耳曼人”路易三人签署和平协定,划分各自的统治范围。
之后,洛泰尔病逝,他的中法兰克被三个儿子瓜分,“日耳曼人”路易的东法兰克亦是如此。
长此以往,国土越分越小,而且每次继承总会爆发战争,广大平民深受其害。
站在文官的立场,长子继承制有利于王权顺利交替,尽管削弱了剩余王子的利益,但总体来看,利大于弊。
召集民兵、集中训练,整个过程至少需要两个月,维格担心消息泄露,决定率领少量部队出发,趁着秃头查理还未反应过来,先行拿下布列塔尼。
六月七日,伦底纽姆集结了五十艘舰船,足够装载三千士兵,维格率军出征。
这次,他让刚毕业的次子弗雷陪同,后者没有丝毫忧虑,反而洋溢着少年人特有的鲁莽和乐观,大大咧咧与母亲、两位兄弟道别。
离开伦底纽姆,船队沿着不列颠海岸线航行至西南的普利茅斯,维格在这里休整两天,直到海面刮起强劲的东北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