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敌在宣抚司(求追读 求月票)(1/2)
雄州城是北宋的门户所在,澶渊之盟后,宋辽维持了长达百年的和平,雄州等边境榷场成为战马、皮毛、茶叶、丝绸等南北物资交流的中心。
正是因为如此,虽然澶渊之盟之后,河北边备废弛,但是这座大城反而因为宋辽两国的边境贸易日益繁盛。白沟河两岸早已不復存在边境防御工事,但是雄州城依然巍峨雄伟。
白沟河虽然已没有了防御工事,但雄伟的雄州城外设数层拒马枪,护城战壕足有两丈深,这正是萧干不愿继续追击的原因,辽军没有做好攻城的准备,只要宋军有序退入雄州城,就能让辽军无计可施。
而令萧干意想不到的是,给东路军的坟填上最后一锹土的竟然是东路军的最高领导童贯。
正是因为童贯的军令,如今雄州城城墙、拒马、战壕,反而成了阻碍东路军进城的障碍。
经过一日的鏖战,年逾七旬的种师道已经快要体力不支,接到了童贯的军令时竟然气上心头,口吐鲜血险些昏死过去。
但是为了东路军的命运,种师道还是亲自拨马来到城门下与童贯喊话。
“童枢密,东路军今日损伤甚大,残军疲敝,还请童枢密速开城门!”
“老种经略相公岁数大了,难道连宣抚司的军令都听不清了嘛?快快回身迎敌,击退辽军!”
种师道此时却不再是气愤,而是悲哀。
“童枢密可知道汉朝耿恭守疏勒城的故事?当年汉军孤悬西域,匈奴围城经年。正是范羌率两千援兵雪夜叩关,耿恭开城相迎,內外夹击,匈奴溃走,十三壮士终归玉门!
“今东路军虽败,但军心尚在,只要童枢密打开城门容我军进城休整再战,犹可效汉家儿郎绝地雪耻。但若童枢密闭门不开,乃是拒援自毁长城!!”
种师道所引用的典故,是汉朝疏勒城之战。东汉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北匈奴左鹿蠡王围攻疏勒城,耿恭率数百汉军守疏勒城,匈奴断绝水源长期围城,耿恭在城內打井取水,坚守城池。
直到建初元年(公元76年),范羌率援军雪夜驰援,耿恭开城联手反击,最终仅存十三人归汉,所以被称为十三壮士归玉门。
种师道引用这个例子,自然是想劝童贯开门放东路军进城,也是给童贯戴个高帽,把童贯比做守城英雄,开门就是大功一件。
但是童贯並不觉得自己是固守待援的孤城守將,也不觉得此时的东路军是来救城的白衣骑士。
“老种经略相公倒是会挑典故……既然老种经略相公爱引经据典,咱家倒要问问老种经略相公可还记得当年韦孝宽守玉壁城的事?
“当年东魏高欢倾国之兵来攻玉璧城,韦孝宽闭门固守,当时也有败兵在城外哭號,韦孝宽却严令城门紧闭不得让溃兵进城!
“东路军如今已成溃兵,哪里是当年耿恭苦苦期盼的援军呢?请老种经略相公回头看看,辽军如今已经杀到这里来了。咱家怕是那辽军的趁败攻城之计,只怕放你等入城,辽军就会尾隨进城,那么雄州危矣!”
童贯只把东路军看成一个不安定的因素,借用当年韦孝宽不放溃兵进城的典故来反击种师道。一是表明我童贯坐镇雄州,有如当年韦孝宽坐镇玉璧城,无需你种师道担忧。二来也是继续抨击种师道统兵不利——我童贯带了一支雄军来此,怎么叫你种师道打成了溃兵,既然成了溃兵,还有什么脸面来叫门呢?
种师道听到此处更是无奈:“童枢密今日弃我大军,为之奈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