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希望城(2/2)
这项重任,明显不可能只有一个万人建设师在做,五、六、七、八、十、十一,包括自身在內,共计七个师总揽了整个特大工程。
像厂房迁移、重建则是建设一到四师在负责,如何工作百分百按技术人员指导来,具体是修復旧工业园区,並肩负机器搬迁、工厂通水通电等等。
毫不夸张地说,江城是一座希望之城,一个史无前例的巨大工地,被当成未来的国都在建设。
三镇鼎立长江之畔,自明清以来便以九省通衢闻名,扼守南北交通要衝,居於天下之中!
关键和孟德於中州打下的基业高度互补·
为了实现这一伟业,保障各种项目的顺利进行,兵团仍在组织三十岁以上的中青年劳动力,有些当总预备队,有些负责建筑材料的生產工作。
洪山农科院遗址內,农技员正用比重法筛选稻种。
从汉口粮油市场抢救出的五百多吨粮食中,霉变小麦经5%盐水浮选,製成酒精消毒液板结大米粉碎后混合麦麩,压製成燃料砖!
完整稻种採用温室育苗法,进一步扩繁。
汉阳国一厂的老锅炉重新喷出蒸汽时,三十名司炉工在40°c高温中赤膊上阵。
国总厂更是热火朝天,锅炉房冒出第一缕白烟,老炉工孙大勇盯著压力表,手背烫伤的新皮还泛著粉色:“气压到0.8兆帕才能开闸!”
蒸汽管道喻喻震颤,带动缝纫机为全体倖存者生產工装。
在洪山礼堂旧址,两百名电工正在重组电网,从沌口拆回来的变压器淌著机油。
“小心別溅到伤口!”小护士举著碘酒球喊,
当闸刀合拢的瞬间,武展中心顶楼的探照灯突然亮起,光柱扫过周边如蚁群般劳作的人们,引发一阵带著哭腔的欢呼。
不单单这一处。
电,永远是第一生產力。
工化旅临时成立的能源处,略做创新,把汉口电厂中的两台30万千瓦机组改造成燃煤-沼气混动系统:
粉碎后的建筑废木料,製成生物质颗粒。
下水道打捞的油脂提炼工业沼气!
各种粗煤作补充燃料!
“再生钢筋八千吨!”
轧钢厂重启后,建设口號喊的震天响。
隔壁,负责325標號水泥生產的单位,则要低调许多,没拉横幅,他们內部研討会上,提出利用现成材料储备,一天生產五千吨。
一个小型国厂可以日產4500米帆布,上报给委员会的数据是,预计生產统一秋季工装服3.2万套。
正是得益於生產建设兵团的巨大投入,光復江城的第一个白天,整座城市便呈现出一副欣欣向荣、万物竞发的景象。
彻底跟外界战火隔绝!!
“苦尽甘来,摇身一变,我们也可能成为国都人,京爷!”
“同志们,擼起袖子加油干!”
“明天的江城会更好—”
暮色中,有些工地升起篝火,一个个炊事班抬出大铁锅,熬煮著莲藕混著午餐肉的浓汤。
建设二十九师的工人,捧著铝製饭盒,看对岸江城铁厂的烟囱冒出浴火重生后的第一缕青烟。
不知谁起了头,万人合唱的《大江之歌》,在废墟间迴荡“
军人俱乐部有文工团慰问演出。
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快乐。
未来无疑是希望满满的,过去丟失的尊严,重新被找回,只要肯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