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2章 实业兴邦,朱元璋乐麻了!(求订阅(2/2)
欧阳伦在旁听见,醉醺醺地插话:“岳母明鑑.是.是三十万套.“
“闭嘴!“朱元璋扭头瞪眼,“咱咱说二十万就二十万!“
马皇后看著这对活宝,又好气又好笑。她朝宦官们使了个眼色,立刻有人抬来两顶软轿。朱元璋却死活不肯上去,非要拉著欧阳伦继续喝“醒酒茶“。
“父皇!“安庆公主急得眼眶发红,“駙马都站不稳了!“
“胡胡说!“朱元璋突然一把拽过欧阳伦的胳膊,“你看!咱女婿多精神!“结果用力过猛,两人一起栽进了轿子里,撞得轿夫连退三步。
马皇后嘆了口气,亲自上前分开两人。
老皇帝的手还死死攥著女婿的衣角,布料撕裂声在晨光中格外清晰。
“好女婿明日明日咱带你看毛台你得多咱两台不.是三台蒸汽纺织机!“朱元璋的声音渐渐低下去,终於瘫在轿中打起呼嚕。
欧阳伦挣扎著要起身行礼,却被安庆公主按住:“还逞强!“公主嗔怪地戳他额头,却在触到一片滚烫时放轻了力道,“回去给你煮醒酒汤.“
自朱记衣坊与耐克商號停止內斗、联手经营后,大明的服饰行业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短短一个月內,新式短衣、改良布鞋、轻便裤装如春风般席捲南北,不仅改变了百姓的穿著习惯,更带动了整个產业链的蓬勃发展。
最先感受到变化的是京城的市井小民。
清晨的菜市口,卖豆腐的老王头破天荒地换下了那件穿了五年的褐色长衫,取而代之的是一件靛青色的“便利短打“。这衣裳袖口收紧,衣摆只到腰间,干活时再不会被豆腐水浸湿。更妙的是胸前缝了两个暗袋,一个装铜钱,一个放手巾,再不用像从前那样把杂物都塞在腰带里。
“老王,你这新衣裳可真精神!“隔壁卖菜的张大娘眼睛一亮,“哪儿买的?多少文钱?“
“朱记衣坊的新款,才二百八十文!“老王得意地转了个圈,“用的是耐克商號的'飞织',听说是用南洋的新式织机织的,比老粗布透气多了!“
这样的对话在应天府的大街小巷此起彼伏。原本门可罗雀的朱记衣坊分號前,如今排起了长龙。店门口掛著醒目的木牌:“新到夏季短打,二百八十文起“。店小二站在凳子上吆喝:“今日特供'清凉款',腋下加透气网布,穿著干活不闷汗!“
变化不仅发生在市井。国子监的学子们发现,一向古板的祭酒大人今日竟穿著一件改良过的直裰来授课。这件直裰保留了儒雅的形制,却在袖口、衣摆处做了收束,写字时不会沾墨,走路时不会被门槛绊住。更令人惊讶的是,祭酒大人从袖中取出的不是传统的竹简,而是一本用“耐克“新款布料做封面的线装书。
“诸位都看到了吧?“祭酒捋著鬍鬚说,“圣贤之道在乎经世致用,这衣裳改良正是'与时俱进'之理。“
服饰变革的风潮很快席捲各行各业。码头的挑夫们换上了耐磨的“工装裤“,这种裤子在膝盖处加缝了一层厚布,再不用像从前那样每月都要补裤子。医馆的郎中们穿起了“白大褂“,这是用耐克商號特製的“易洁布“缝製,沾上药渍一擦就净。
最热闹的要数秦淮河畔的“成衣一条街“。
短短半月间,这里冒出了二十多家新铺子。有专营女子服饰的“罗綺轩“,主打改良襦裙,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缩短了裙摆,方便女子出行;有专注童装的“稚子居“,推出的“成长裤“可以隨孩子身高调节裤脚;还有家叫“健步坊“的铺子,专卖用南洋橡胶做底的“轻便鞋“,穿上它走路比传统布鞋轻快得多。
这场变革带来的不仅是穿著习惯的改变,更催生了一整套新兴產业。苏州城外新建的“天工纺织坊“日夜不停地运转,三十台改良织机“咔嗒咔嗒“地吞吐著线。坊主李员外指著仓库里堆积如山的布匹说:“现在一天出的布,抵得上过去一个月!“
松江府的农们笑得合不拢嘴。以往愁销路的如今成了抢手货,耐克商號派来的採购员直接在地头过秤付钱。老农张老汉数著银子说:“今年我家十亩田,收成比去年多了三成,价钱还涨了两成!“
变化最惊人的要数就业市场。应天府衙门口的招工榜前日日人满为患:“染坊招工,包吃住,月钱二两“、“成衣铺招裁缝,计件付酬,多劳多得“。就连向来难觅活计的妇孺,如今也能在纺纱厂找到工作。寡妇刘氏在“天工坊“做了半个月纺纱工,领到工钱时差点哭出来:“这够我们娘俩吃三个月了!“
夜幕降临,秦淮河上画舫如织。舫上的歌女们穿著新式的束腰襦裙,轻快地穿梭於宾客之间。河岸边,三五个书生穿著改良直裰把酒言欢,他们的书箱里装著用耐克布料包面的新书。更远处,码头工人结束了一天的劳作,三三两两走向街边新开的“羊汤铺子“,他们身上的工装虽然沾满尘土,却依然挺括。
这一夜,大明百姓睡得格外香甜。他们不知道的是,这场由两家商號联手掀起的服饰变革,正在悄然改变著这个古老帝国的经济脉络。而此刻的紫禁城里,朱元璋看著户部呈上的奏报,那上面写著:“本月商税较上月增三成有余“,老皇帝摸著鬍子笑了:“这欧阳伦,还真有两下子。“
服饰改革的影响还在继续。
松江府码头,力夫张二狗抹了把汗,扯了扯身上靛青色的新式短衫。这衣裳比从前穿的粗布长袍轻便得多,袖口收紧,干活时不会勾到货物,腰间还缝了暗袋,能装几枚铜钱和汗巾。
“这衣裳真不赖!”张二狗对同伴笑道,“以前穿长衫搬货,动不动就绊倒,现在利索多了!”
同伴点头附和:“可不是!透气又耐磨,洗了还不缩水!”
现在码头上的力夫几乎人人换上了这种短打衣衫。
不仅是苦力,连茶楼伙计、帐房先生、甚至私塾里的蒙童,都开始穿著改良后的便捷服饰。长衫大袖不再是唯一选择,百姓们终於能根据实际需求挑选衣物。
服饰行业的繁荣,直接带动了上下游產业。
种植,由於朱记和耐克联手包销,江南农户纷纷改种优质,甚至有些地主专门划出良田,与商號签订“保底收购”契约,再也不怕贱伤农。
各地新建的纺纱厂、染坊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苏州府的“天工纺”甚至引进了欧阳伦的蒸汽织机,日夜不停地出產布,工钱开得高,引得不少农户家的女儿进城做工。
街头巷尾,卖成衣的摊贩越来越多。有些机灵的商人甚至搞起了“以旧换新”,拿旧衣裳折价换新衣,既清理了库存,又让穷苦百姓能穿上体面衣裳。
“从前咱们这儿只有种地的,现在可好了,闺女去纺纱厂做工,一个月能挣二两银子!”松江一位老农乐呵呵地说道,“家里日子宽裕多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