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书吧最新网址:www.69hao.com
首页 > 都市言情 > 这个农女不好惹 > 第四十三章欲下黑手

第四十三章欲下黑手(2/2)

目录
好书推荐: 我到异界当神兽 凤池生春 第一凤女 网游之超凡巅峰 抢我姻缘?转身嫁暴君夺后位 皇叔借点功德,王妃把符画猛了 独宠一生:霍先生的心头宝 吞噬星空:重启,永恆之蛇! 我的同寢校花 星路仙踪

事实证明,南小山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么无耻,他腿一软跪下了,还流泪了,谎话当真话的解释,

“大姐,刚才不是我……是娘,她说你身为长姐却让小川下地窖,她让我推你下去。”

南清漓眸光透亮,绽放著南小山深觉陌生的冷锐,“南小山,你娘没说你身为哥哥却事事往后怂,你更该死吗?如果想靠科举出头,你就少给我搞这些有的没的,不然,你隨时给老娘滚蛋!”

南小山顿时嚇得磕头如草鸡啄米似的,他篤定南清漓这是鬼上身了!

这口气似极了他父亲南大柱,可怎么又自称老娘呢?是父母亡魂一起上了身!

而此时此刻,南清漓心塞塞的,黯然一嘆,大柱伯伯,兰娣阿姨,你们的儿子南小山就是个戏精男,讲真,我真的不知道自己可以容忍他多久……

一刻钟后,小鹏和南小川一前一后爬出来了。

小鹏背著篓子,南小川在后面托著篓子底部,两人都笑呵呵的,看上去更像是一对亲密无间的亲兄弟。

二十来斤土豆,五六斤胡萝卜,五棵绿白菜!

看清了篓子里的所有,南清漓觉得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寒磣。

一家四口过年就吃这些?南家只有这些吃的?

南清漓终是难以置信,“小川,家里就没有余粮吗?”

南小川瞅一眼南清漓额头上的疮痂,心里一嘆,大姐真的是撞坏脑袋了,

“大姐,咱家的那几亩地一直都是二姥爷家种著,家里吃的粮食都是吃多少买多少,从来没有余粮。”

二姥爷? 南清漓费了点脑汁,捋出来二姥爷某人应该就是孙兰娣的叔叔,追问,“小川,那二姥爷家是给地租还是给粮食?”

南小川瞭然三五句也解释不清,而且他不想让南清漓过於操劳,毕竟连父母都拿二姥爷孙二平没办法。

“大姐,咱们家啥也得不著,娘说自从姥爷姥姥死后就是二姥爷白种著咱家的田地,爹为了养家餬口,每年都出去做工挣钱。”

从南小川轻描淡写的语气里,南清漓轻易地捕捉到了极致的无奈和愤然。

家里没钱,食物也不多,自己还重病缠身,所以就绝望的一死了结,將食物留给了自己的两个儿子。

这是南清漓捋出来的南大柱的真实心跡,她不得不承认他和孙兰娣都是善良的好人,但是,如果他们夫妻俩心思活络些,与她这个嫁出去的女儿商量一下,肯定就不会走上那条死路。

这时,鬼原主娇懦的嗓音乍起,多了几分阴惻惻,“南大柱和孙兰娣就是一对怂包窝囊废,被何细腰和孙二平骑在头上也不敢放个屁,他们只会窝里横,为了十两银子,就把我嫁给了三十多岁的屠夫,他们坏透了,我诅咒他们永远在十八层地狱里遭罪,永远不能投胎!”

听著鬼原主的这番狠话,南清漓顿悟,是了,南大柱夫妻俩深諳自己女儿的娇懦执拗脾性,他们不想听到女儿的抱怨,也为了不拖累两个儿子,就决然选择了一条不归死路。

在折返回去的路上,在南清漓的追问下,南小川说了一些老一辈的恩怨过往,他听母亲孙兰娣说过好多遍,简直可以倒背如流……

原主的姥姥纪秀梅和姥爷孙大壮膝下仅有一女孙兰娣,他们都是善良的老实人。

在孙兰娣生出南清漓后,他们由於担心女婿有寄人篱下之感,所以就开始建造一处新院子,也就是现在的南家。

一年买地砌墙,一年买椽檁砖瓦封顶,又一年捯飭门窗家当等等,在孙兰娣生出南小山和南小川这年秋天搬入了新院子。

乔迁新居,再加上喜得一对贵子,表面上南家是双喜临门,但事实上噩梦刚刚开始。

孙大壮的弟弟孙二平半夜带著家人上门索要钱財,声称不能便宜了外姓人南大柱。

孙大壮早就將南大柱这个女婿视为亲儿子,一口拒绝,但是孙二平有恃无恐,將家中的散碎银子,新收粮食等等抢劫一空。

好好的一个家却变得如蝗虫过境一般荒芜狼藉,孙大壮无顏面对妻女,留下一封血书后在老屋里悬樑自尽。

纪秀梅甚是喜爱一对外孙,將缝製出来的两身小衣服送到南家后,一时间不捨得离开,抱抱这个,抱抱那个。

等到纪秀梅回到老屋,整个人嚇得近乎痴呆,她不识字,但看见悬吊在房樑上的丈夫手指头都有血痕,就知道那是用血写出来的字。

悲痛欲绝的她將血书放在一个罈子里,然后將罈子放在院门口,一把火烧了老屋,追隨丈夫而去。

南大柱闻讯赶来,收好了血书,一边忙碌岳父岳母的丧事,一边极力抚慰妻子,承诺等到办完丧事后会去县衙报官。

孙兰娣识文断字,看了几遍血书后,深知抗不过孙二平一家子,就与南大柱商议一番,最终没有去县衙而选择忍气吞声。

“小川,那血书还在吗?” 听到南清漓这样一问,南小川眉头却皱巴得更厉害了……

目录
新书推荐: 快穿之我靠相亲系统撩遍男神 快穿之女配手握封神剧本 嫁给病娇王爷后我真香了 我在星际养崽成神了 重生之霍太太她娇软可人 天价前妻拒不复婚 糖宝三岁半被全球团宠 错爱情深,洛少放肆宠 昭棠赋 我为中华修古籍
返回顶部